【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教案课件】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 理解诗歌《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的创作背景及作者生平。
- 掌握诗歌中的关键词句,体会其情感表达和艺术特色。
- 学会通过诗歌语言分析诗人的情感与思想。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诵读、品析、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意。
- 结合历史背景,帮助学生感受诗人在战乱中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培养热爱祖国、珍惜和平的情感。
- 引导学生关注个人与家国之间的关系,增强文化认同感。
二、教学重难点
- 重点: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乡之情与战争背景下的复杂情感。
- 难点:体会诗中“菊”、“故园”等意象的象征意义及其在整首诗中的作用。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PPT课件、相关历史资料、配乐朗读音频、板书设计。
-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作者岑参的生平及唐代边塞诗的相关知识。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播放一段关于唐代边塞风光的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提问:“同学们,你们是否想过,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一个戍边将士最想念的是什么?”
引出课题《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二)作者简介(5分钟)
- 岑参(约718—769),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高适并称“高岑”。
- 他一生多次赴边疆任职,作品多描写边塞风光和战士生活,风格豪放而深情。
(三)整体感知(10分钟)
1. 朗读感知
- 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注意节奏与情感。
- 学生自由朗读,尝试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歌内容。
2. 文本解读
- 诗歌原文:
>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 简要翻译:
在行军第九天,我想起长安的家乡,想要登高远望,却无人送来酒喝。遥想故乡的菊花,应该正开在战火之中。
(四)深入分析(15分钟)
1. 关键词句解析
- “强欲登高去”:表现出诗人虽有登高之意,但因无亲友陪伴,显得孤寂。
- “无人送酒来”:暗示战事频繁,人情冷暖,也流露出对往日生活的怀念。
- “遥怜故园菊”:以菊花寄托对家乡的思念,菊花象征高洁、坚韧,也暗含对和平生活的渴望。
- “应傍战场开”:菊花开在战场旁,既写实又充满悲凉意味,体现战乱对百姓生活的摧残。
2. 意象分析
- 菊花:既是自然景物,也是诗人情感的寄托。
- 战场:象征着战争的残酷与人民的苦难。
- 故园:代表诗人内心深处的乡愁与对安定生活的向往。
3. 情感体会
- 诗人身处异乡,面对战乱,内心充满孤独与无奈。
- 对故乡的思念不仅是个人情感,更是对和平与安宁的深切渴望。
(五)拓展延伸(10分钟)
1. 对比阅读
- 将本诗与李白的《静夜思》进行对比,分析不同诗人笔下“思乡”的表达方式。
2. 联系现实
- 引导学生思考:在今天,我们是否也会因为某些原因远离家乡?你心中最牵挂的是什么?
(六)课堂小结(5分钟)
-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岑参的《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了解了诗人的思乡之情与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 通过分析诗句,我们感受到古人在战乱中依然坚守信念、心系家园的精神。
- 希望同学们能够从这首诗中汲取力量,珍惜当下,热爱生活。
五、作业布置
1. 背诵并默写《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2. 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故园”的理解与情感。
3. 查阅一位唐代边塞诗人的作品,比较其与岑参诗风的不同。
六、板书设计
```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登高望远→孤独
无人送酒→思念
故园菊花→忧伤
战场花开→悲凉
思乡之情 | 战争之痛 | 和平之愿
```
七、教学反思(可选)
本课通过诵读、讲解、分析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涵,激发了他们对古诗词的兴趣。但在情感体验方面,部分学生仍需进一步引导,今后可结合更多历史背景资料,加深学生的共鸣。
如需配套PPT课件,可包含以下
- 诗歌原文与注释
- 作者简介与历史背景
- 重点词句解析
- 意象图示
- 课堂活动设计
- 课后练习与拓展资料
---
如需进一步优化内容或制作PPT,请告知具体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