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新)】随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不断推进,行政事业单位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财务管理的规范性、科学性和透明度显得尤为重要。为适应新时代财政改革的要求,提升资金使用效率,防范财务风险,现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进行修订和完善,以进一步规范单位的财务行为,保障公共财政资金的安全与高效运行。
本制度适用于各级各类行政事业单位,包括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等。制度内容涵盖预算管理、收支管理、资产管理、政府采购、财务监督等多个方面,旨在构建一个系统化、制度化的财务管理体系。
在预算管理方面,各单位应按照“量入为出、统筹兼顾”的原则,科学编制年度预算,并严格执行预算计划。预算编制要结合单位职能、事业发展和实际需求,确保资金安排合理、结构优化。同时,加强预算执行的动态监控,提高预算的刚性约束力,防止超支浪费。
在收支管理上,单位应建立健全收入和支出的管理制度,明确收支范围、审批权限和报销流程。所有收入必须依法纳入单位财务核算,严禁私设“小金库”或截留、挪用财政资金。支出方面,应坚持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原则,严格控制非必要开支,确保资金用于公共服务和事业发展。
资产管理是财务管理的重要环节。单位应建立资产台账,定期盘点清查,确保资产的安全完整。对于固定资产、流动资产和无形资产,应分类管理,明确责任主体,落实使用效益评估机制,提高资产使用效率。
政府采购方面,单位应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开展采购活动,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确保采购过程阳光透明。同时,加强对采购合同的管理,强化履约监督,防止腐败行为的发生。
财务监督是确保制度有效实施的重要保障。单位应设立内部审计机构或配备专职财务人员,定期对财务活动进行检查和评价。上级主管部门也应加强对下属单位的财务监管,通过绩效评价、专项审计等方式,推动财务管理水平的持续提升。
此外,行政事业单位还应加强财务信息化建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提升财务管理的智能化水平。通过建立统一的财务管理系统,实现数据共享、信息互通,提高财务工作的透明度和工作效率。
总之,《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新)》的出台,不仅是对现有制度的完善和升级,更是推动财政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的重要举措。各单位应认真学习、严格执行,切实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财务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