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知识 > 精选范文 >

七年级数学1.3.2《有理数减法》教案

更新时间:发布时间:

问题描述:

七年级数学1.3.2《有理数减法》教案,跪求好心人,别让我孤军奋战!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6-27 15:01:11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理解并掌握有理数的减法法则,能够熟练进行有理数的减法运算。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际问题引入,引导学生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 有理数减法法则的理解与运用。

- 难点: 理解“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它的相反数”的数学本质。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练习题、教学案例。

- 学生准备:课本、练习本、笔。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5分钟)

教师提问:“小明昨天温度是–3℃,今天比昨天高了5℃,今天的温度是多少?”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数学表达式表示这个变化,并引出“有理数的减法”。

(二)新知讲解(15分钟)

1. 回顾旧知:

复习正数、负数、相反数的概念,以及加法的运算法则。

2. 探索新知:

通过具体例子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 例如:

- 5 – 3 = 2

- 5 – (–3) = 8

- (–5) – 3 = –8

- (–5) – (–3) = –2

引导学生观察这些算式的变化,总结出“减去一个数等于加上它的相反数”的法则。

3. 归纳法则:

有理数减法法则:

a – b = a + (–b)

4. 举例说明:

教师板书几个例题,如:

- 7 – (–2) = 7 + 2 = 9

- –4 – 6 = –4 + (–6) = –10

- –5 – (–3) = –5 + 3 = –2

(三)课堂练习(15分钟)

1. 基础练习:

完成教材中相关练习题,巩固减法法则的应用。

2. 小组合作:

分组完成一组有挑战性的题目,鼓励学生互相讲解、交流思路。

3. 教师巡视指导:

针对个别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一对一辅导,确保每位学生都能掌握知识点。

(四)总结提升(5分钟)

1.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减法法则的核心思想。

2. 提问学生:“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减法法则?如何判断是否需要转换符号?”

3. 引导学生思考减法与加法之间的联系,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五)布置作业(2分钟)

- 完成教材P25页第1~5题。

- 自选两道题写出详细的计算步骤,下节课抽查。

五、板书设计:

```

有理数减法

1. 减法法则:a – b = a + (–b)

2. 举例:

7 – (–2) = 7 + 2 = 9

–4 – 6 = –4 + (–6) = –10

–5 – (–3) = –5 + 3 = –2

3. 注意事项:

- 减号变加号

- 减数变其相反数

```

六、教学反思(课后填写)

本节课通过实际问题引入,帮助学生理解有理数减法的实质,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度高。但在个别学生的运算过程中仍存在符号处理错误,需在今后教学中加强训练与反馈。

---

备注: 本教案根据教材内容及教学实际编写,适用于初中七年级数学课堂教学。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