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知识 > 精选范文 >

《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原文、翻译对照

更新时间:发布时间:

问题描述:

《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原文、翻译对照,有没有人理理我呀?急死啦!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7-27 06:55:19

《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原文、翻译对照】《廉颇蔺相如列传》是《史记》中的一篇重要篇章,出自西汉史学家司马迁之手。这篇文章讲述了战国时期赵国名将廉颇与文臣蔺相如之间的故事,展现了他们从对立到和好的过程,体现了忠义、智慧与国家大义的深刻内涵。

一、原文节选:

>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时,以勇气闻于诸侯。秦尝伐赵,赵使廉颇将。秦军数挑战,赵兵不出。秦人多言曰:“秦之所畏,独廉颇耳。”赵王以为然,乃拜廉颇为上卿,位在蔺相如右。

> 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曰:“予秦璧而秦不予城,则欺也;不与,则秦兵见侵。”欲勿予,恐秦兵之来;欲予之,又恐其不信。计未定,求人可使秦者,未得。

> 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王问:“何以知之?”对曰:“臣尝有罪,窃计欲亡走燕,臣舍人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臣语曰:‘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燕王私握臣手曰:‘愿结友。’以此知之。’蔺相如曰:‘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私交于君。今君乃亡赵走燕,燕畏赵,其势必不敢留君,而赵王亦不能容君。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臣从其计,大王亦赦臣。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王召见,使蔺相如奉璧西入秦。

二、译文对照:

廉颇是赵国的良将,在赵惠文王时期,因勇敢闻名于诸侯。秦国曾攻打赵国,赵国派廉颇率军迎战。秦军多次挑战,赵军却不出战。秦国人议论说:“秦国所畏惧的,只有廉颇罢了。”赵王认为这话没错,于是任命廉颇为上卿,地位在蔺相如之上。

蔺相如是赵国人,原是赵国宦官令缪贤的门客。赵惠文王时期,得到了楚国的和氏璧,秦昭王听说后,派人送信给赵王,愿意用十五座城池换取这块玉璧。赵王与大将军廉颇等大臣商议说:“如果把玉璧送给秦国,而秦国不给我们城池,那就是被欺骗;如果不给,又怕秦国来攻打我们。”赵王犹豫不决,想找一个可以出使秦国的人,但没有找到合适的人选。

宦官令缪贤说:“我的门客蔺相如可以胜任。”赵王问:“你怎么知道他能行?”缪贤回答:“我曾经犯了罪,打算逃到燕国去,我的门客蔺相如阻止我说:‘您怎么知道燕王会信任您?’我告诉他:‘我曾经跟随大王与燕王在边境相会,燕王私下握着我的手说:‘希望与您结为朋友。’所以我才知道。’蔺相如说:‘赵国强大,燕国弱小,而您受到赵王的宠信,所以燕王想与您建立私人关系。现在您却要逃到燕国去,燕国害怕赵国,必然不会收留您,而赵王也不会宽容您。您不如脱掉衣服,伏在刑具前请罪,这样或许还能免罪。’我听从了他的建议,赵王果然赦免了我。我认为平民之间的交往都不应欺骗,何况是大国呢!而且因为一块玉璧的缘故,去违背强大的秦国的意愿,是不行的。”于是赵王召见蔺相如,让他带着玉璧西去秦国。

三、总结与启示:

《廉颇蔺相如列传》不仅是一段历史记载,更是一部充满智慧与忠诚的文学作品。通过廉颇与蔺相如的故事,我们可以看到:

- 忠诚与担当:蔺相如虽出身卑微,却能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展现出非凡的胆识与智慧。

- 团结与忍让:廉颇最初因职位问题对蔺相如不满,后来在得知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后,主动负荆请罪,体现出真正的君子风范。

- 国家利益高于一切:无论是蔺相如的外交智慧,还是廉颇的军事才能,都服务于国家的整体利益。

这篇文章至今仍被广泛传颂,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为人处世的典范。

结语:

《廉颇蔺相如列传》以其生动的人物刻画和深刻的哲理思考,成为中华文化中不可多得的经典之作。它告诉我们:真正的英雄,不在于地位高低,而在于能否为国家、为人民做出贡献。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