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送别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理解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意,掌握诗中所描绘的送别场景和情感表达方式。能够正确朗读、背诵全诗。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赏析、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意境美,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深情。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培养他们对友情的珍视之情,增强文化认同感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
- 重点:理解诗句内容,感受诗人送别友人时的情感。
- 难点:体会“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所表达的深远意境。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图片、背景音乐(如古筝曲《阳关三叠》)、板书设计。
-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了解作者及创作背景。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播放一段轻柔的古筝音乐,展示黄鹤楼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画面,提问:“你们知道这是哪里吗?这里有什么故事?”引出课题《黄鹤楼送别》。
2. 初读感知(10分钟)
-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跟读,注意字音和节奏。
- 学生自由朗读,尝试理解诗句大意。
- 提问:诗中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在做什么?
3. 品读诗句(20分钟)
- 第一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解释“故人”指老朋友,“西辞”是向西告别,“烟花三月”形容春天的美好景象。引导学生想象送别的场景,感受春日的美景与离别的哀愁。
- 第二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引导学生结合插图,想象友人乘船远去的情景,体会诗人目送友人直至看不见,只看见江水滚滚东流的孤独与不舍。
4. 深入探究(15分钟)
- 分组讨论:你认为诗人为什么选择在黄鹤楼送别?这样的地点有什么特殊意义?
- 引导学生联系历史背景,了解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友谊,体会诗中的深情厚谊。
5. 拓展延伸(10分钟)
- 展示其他送别诗,如《送元二使安西》《别董大》,比较不同诗作的情感表达方式。
- 鼓励学生模仿古诗风格,写一首简短的送别诗,表达对同学或亲人的祝福。
6. 总结升华(5分钟)
教师总结:这首诗不仅描绘了送别的场景,更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深深的思念与不舍。希望同学们珍惜身边的朋友,学会感恩与表达。
五、作业布置
1. 背诵并默写《黄鹤楼送别》。
2. 以“送别”为主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小作文,可以是真实经历,也可以是想象中的情景。
六、板书设计
```
黄鹤楼送别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情境创设、朗读感悟、合作探究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古诗内涵。今后可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古诗语言的品味与赏析能力,提升其文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