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比例的认识》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理解比例的意义,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能正确判断两个比是否可以组成比例。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具体情境和实例,引导学生经历“观察—分析—归纳”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体会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增强合作意识和探究精神。
二、教学重点:
- 理解比例的定义及基本性质;
- 能够根据比例的意义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三、教学难点:
- 理解比例中“内项”与“外项”的关系;
- 掌握比例的基本性质,并能灵活运用。
四、教学准备:
- 教具:多媒体课件、练习题卡、实物图片(如地图、照片等);
- 学具:练习本、直尺、铅笔。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5分钟)
教师出示一张校园平面图,提问:“这张图是按什么比例绘制的?为什么需要这样的比例?”引导学生思考比例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接着出示两组相同比例的图片,让学生比较它们的大小关系,引出“比”的概念,为引入“比例”做好铺垫。
(二)探究新知(15分钟)
1. 复习比的知识
回顾“比”的意义,用具体的例子说明什么是比,如何求比值。例如:
- 甲同学身高150cm,乙同学身高120cm,他们的身高比是150:120,比值是5:4。
2. 引入比例的概念
展示两个相等的比,如:
- 2:4 = 6:12
引导学生观察这两个比的结构,发现它们的比值相同,从而引出“比例”的定义:
表示两个比相等的式子叫做比例。
3. 讲解比例的写法与读法
比例的写法为 a:b = c:d 或者 a/b = c/d。
读作“a比b等于c比d”。
4. 认识比例的内项与外项
在比例 a:b = c:d 中,b 和 c 叫做内项,a 和 d 叫做外项。
举例说明:
- 比例 3:6 = 4:8 中,6 和 4 是内项,3 和 8 是外项。
5. 探索比例的基本性质
让学生通过计算验证:
- 在比例中,两个外项的积等于两个内项的积。
即:a×d = b×c
(三)巩固练习(15分钟)
1. 判断下列哪些是比例
- 2:3 和 4:6
- 5:7 和 10:14
- 1:2 和 3:5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2. 填空练习
- 如果 3:4 = 9:( ),括号里应填( )。
- 如果 5:( )= 10:12,括号里应填( )。
3. 小组合作探究
分组讨论:如果已知一个比例中的三个数,如何求第四个数?
(四)课堂小结(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
- 什么是比例?
- 比例的写法和读法是什么?
- 比例的基本性质是什么?
- 如何判断两个比是否能组成比例?
(五)布置作业(5分钟)
1. 完成课本第25页的练习题;
2. 自己找一个生活中用到比例的例子,并写出比和比例的形式。
六、板书设计:
```
比例的认识
a : b = c : d
内项:b 和 c
外项:a 和 d
基本性质:a × d = b × c
```
七、教学反思(可选)
本节课通过生活实例引入比例的概念,结合学生已有知识进行拓展,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鼓励他们动手操作和合作交流,提高了课堂参与度。但在实际教学中,部分学生对于“内项”和“外项”的概念仍存在混淆,需在后续教学中加强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