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哀江头》原文解释及赏析】《哀江头》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所作的一首抒情诗,全诗情感深沉、语言凝练,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动荡、人民疾苦的深切忧虑,以及对昔日繁华盛景的无限怀念。此诗写于安史之乱后,杜甫目睹长安城的破败与百姓的苦难,心中感慨万千,遂借江水之景,寄托其忧国忧民的情怀。
一、原文
> 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
> 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
> 忆昔霓旌羽衣舞,太平天子朝群臣。
> 玉树琼枝作烟雾,君王不及犬马恩。
> 清渭无情流白日,黄鹂有恨啼黄昏。
>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二、字词解释
- 少陵野老:杜甫自称,少陵是他的故乡,故称“少陵野老”。
- 吞声哭:强忍泪水,不敢大声哭泣,表现内心的悲痛。
- 春日潜行:春天里悄悄地走在江边,暗示战乱后的萧条与压抑。
- 曲江曲:曲江是唐代著名的游览胜地,此处指江边的小路。
- 江头宫殿锁千门:昔日辉煌的宫殿如今紧闭大门,象征盛极而衰。
- 细柳新蒲为谁绿:细柳和新蒲虽然依旧青翠,却无人欣赏,表达物是人非的感慨。
- 霓旌羽衣舞:指宫廷中的歌舞表演,象征盛世的繁华。
- 太平天子:指唐玄宗,盛世时期的皇帝。
- 玉树琼枝:形容宫中女子的美貌,如花似玉。
- 君王不及犬马恩:即使是君王也难以像犬马那样得到忠心的侍奉,暗指人心冷漠。
- 清渭无情流白日:渭水在阳光下静静流淌,仿佛没有感情。
- 黄鹂有恨啼黄昏:黄鹂鸟在黄昏时分鸣叫,似乎带着怨恨。
- 一夜乡心五处同:思乡之情在各地同时涌起,表达离散之痛。
三、内容赏析
《哀江头》以江水为线索,通过描绘江边的景色与历史的对比,抒发了诗人对国家兴亡、人民苦难的深刻感慨。诗中既有对昔日盛世的追忆,也有对当下惨状的哀叹,情感真挚,意境深远。
首句“少陵野老吞声哭”,直接点出诗人内心的悲痛与无奈,一个“吞声”二字,表现出他虽满腔忧愤,却无法尽情宣泄的压抑感。接着描写春日江边的景象,“细柳新蒲为谁绿”,看似自然之美,实则暗含讽刺——美景依旧,但人事已非,令人倍感凄凉。
中间部分回忆过去的繁华,如“霓旌羽衣舞”、“太平天子朝群臣”,这些句子充满了对盛唐气象的怀念,同时也隐含着对当前局势的不满。而“玉树琼枝作烟雾”一句,则用比喻手法,将昔日的荣华比作烟雾,转瞬即逝,突显世事无常。
尾联“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将个人的愁绪扩展到整个时代的离乱,使整首诗具有更广泛的情感共鸣,体现了杜甫作为“诗史”作者的家国情怀。
四、艺术特色
1. 情景交融:诗人通过对江水、柳树、黄鹂等自然景物的描写,烘托出一种苍凉、哀婉的氛围。
2. 对比手法:过去与现在的对比,盛景与衰象的对照,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3. 语言凝练:全诗语言简练,意蕴深厚,每句都承载着丰富的情感和历史背景。
4. 情感真挚:杜甫以真实的情感打动读者,展现出一位忧国忧民的诗人形象。
五、结语
《哀江头》不仅是一首描写自然景色的诗,更是一幅描绘时代变迁、人民苦难的历史画卷。杜甫以细腻的笔触,记录下了那个动荡年代的真实面貌,也表达了他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这首诗不仅是杜甫个人情感的抒发,更是整个时代精神的缩影,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