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脍炙人口的意思及造句】“脍炙人口”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于形容文学作品、歌曲、故事等广为流传、深受人们喜爱。这个成语源于古代的饮食文化,“脍”指的是细切的肉,“炙”则是烤肉,两者都是美味佳肴,因此“脍炙人口”原意是说美食人人爱吃,后来引申为好的作品或内容被广泛传颂。
一、“脍炙人口”的含义
“脍炙人口”字面意思是“让人吃得很香”,引申为“令人喜爱、广为流传”。它通常用来形容文学、艺术、音乐、影视等方面的作品,因其内容精彩、形式优美而受到大众的喜爱和传播。这个成语带有褒义色彩,强调的是作品的影响力和受欢迎程度。
二、“脍炙人口”的出处
“脍炙人口”最早出自唐代诗人张籍的《祭退之》诗:“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伊我亦有心,不敢吐一语。愿以所学识,助君补其亡。庶几少润色,使君名益彰。岂敢效狂生,妄言讥谤伤。但愿与君同,共成此文章。”虽非直接引用,但后人根据文意发展出了这一成语。
不过更常见的说法是出自宋代的《宋史·刘温叟传》:“其文辞典雅,脍炙人口。”这说明该成语在宋代已广泛使用。
三、“脍炙人口”的用法
1. 形容文学作品
例句:这部小说情节曲折,语言生动,堪称脍炙人口的经典之作。
2. 形容歌曲或音乐
例句:这首歌旋律优美,歌词真挚,早已成为脍炙人口的流行金曲。
3. 形容故事或传说
例句:这个民间故事代代相传,早已脍炙人口,深入人心。
4. 形容人物或事件
例句:他的事迹感人至深,被后人传颂,可谓脍炙人口。
四、常见误区
虽然“脍炙人口”常用于形容作品受欢迎,但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 不要误用为“难以理解”:有些人误以为“脍炙人口”是“难懂、晦涩”的意思,这是错误的。
- 避免滥用:不能随便用于所有作品,只有真正优秀、广为流传的内容才适合使用。
- 注意搭配:一般用于“作品、故事、歌曲”等正面事物,不宜用于负面或普通的事物。
五、总结
“脍炙人口”是一个富有文化底蕴的成语,既体现了古人对美食的欣赏,也表达了对优秀作品的推崇。在现代汉语中,它常用于赞美那些广受好评、深入人心的作品。正确理解和使用这个成语,不仅能提升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也能让我们的写作更具文化气息。
如需更多关于成语的学习资料或拓展内容,欢迎继续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