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是当代作家马丽华的一篇散文,文章通过作者亲身游览长江源头——各拉丹冬的经历,描绘了高原的壮丽风光与自然的神秘力量,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敬畏与赞美。本文语言优美、情感真挚,具有较强的文学性和思想性。
以下是对课文《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课后习题的参考答案整理,供学生学习和教师备课使用:
一、基础知识题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 各拉丹冬(gè lā dān dōng)
- 雪域(xuě yù)
- 草甸(cǎo diàn)
- 磅礴(páng bó)
- 氤氲(yīn yūn)
2. 解释下列词语:
- 雪域:指西藏等高海拔地区,因终年积雪而得名。
- 草甸:指生长着茂密草本植物的平坦地带,多见于高山或草原地区。
- 磅礴:形容气势宏大,雄伟壮观。
- 氤氲:形容烟云、雾气等弥漫的样子。
二、理解与分析题
1. 文中“我”为什么会对各拉丹冬产生深深的敬意?
答:因为“我”在亲眼目睹了各拉丹冬的壮丽景色后,感受到了大自然的伟大力量和神秘魅力。这里不仅有巍峨的雪山、广袤的草甸,还有奔腾不息的江水,让人感受到自然的庄严与神圣。
2. 作者是如何描写各拉丹冬的自然景观的?请举例说明。
答:作者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来描写自然景观,如比喻、拟人、排比等。例如,“阳光下的冰塔林像一座座水晶宫殿”,运用比喻手法形象地展现了冰塔林的美丽;“风在耳边呼啸,仿佛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则用拟人手法赋予风以生命和情感。
3. 文章最后一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文章结尾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敬畏之情以及对生命的感慨。作者通过描写自己在高原上的所见所感,传达出对大自然的热爱与尊重,同时也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主题。
三、拓展与思考题
1. 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自然的力量”的理解。
答:自然的力量是无穷无尽的,它既创造了美丽的世界,也带来了灾难和挑战。正如文中所写的各拉丹冬,既有令人惊叹的美景,也有严酷的环境。我们应当学会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2. 如果你有机会去一次各拉丹冬,你会做哪些准备?为什么?
答:如果我去各拉丹冬,我会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包括携带足够的食物和饮用水、保暖衣物、防风防晒用品,以及必要的医疗用品。因为高原地区气候多变,氧气稀薄,身体容易不适,做好准备可以保障旅途的安全和顺利。
四、写作练习题
1. 以“我眼中的各拉丹冬”为题,写一篇短文。
参考范文:
我眼中的各拉丹冬是一片纯净而神秘的土地。那里没有城市的喧嚣,只有风吹过草甸的声音和远处雪山的沉默。站在高原上,我感到自己是如此渺小,而大自然却显得无比伟大。这里的每一寸土地、每一片雪花都充满了生命力,让我深深体会到自然的魅力与力量。
以上是《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课后习题的参考答案,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希望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深入思考,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