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年的高考中,考生们用笔书写梦想与未来,而其中也总有一些文章因其独特的风格或偏离题意而成为“特别的存在”。2015年浙江高考的零分作文,便是一篇引发广泛讨论的作品。这篇文章不仅因其内容奇特而引人注目,更因其背后所折射出的教育现象和写作思维,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这篇作文的标题为《我的理想是当一只狗》。乍一看,这个题目就显得与众不同,甚至有些“离经叛道”。然而,正文的内容更是让人啼笑皆非。作者从“狗”的视角出发,描述了自己对自由、无拘无束生活的向往,甚至将“狗”比作“最幸福的动物”,并以“每天吃喝拉撒睡,不用考试,不用写作文”作为结尾。整篇文章语言幽默,逻辑跳跃,似乎完全脱离了常规的议论文框架。
一、为何被判定为零分?
根据浙江高考评卷组的说明,该作文之所以被判为零分,主要基于以下几点原因:
1. 偏离题意:2015年浙江高考作文题目为《文章和人品》,要求考生围绕“文章与人品之间的关系”展开论述。而该文却完全脱离主题,转而讲述“做狗”的幻想,显然不符合题目要求。
2. 结构混乱:文章没有明确的论点、论据和结论,段落之间缺乏逻辑衔接,读来令人困惑。
3. 语言表达不当:虽然文章语言生动,但部分表达方式过于随意,甚至带有调侃意味,不符合高考作文应有的规范性与严肃性。
4. 思想深度不足:整篇文章缺乏对“文章与人品”这一主题的深入探讨,未能体现考生的思辨能力和文化素养。
二、零分作文背后的反思
尽管这篇作文被扣分为零,但它也引发了社会对高考作文评价标准、学生写作能力以及教育方式的广泛讨论。
首先,它反映出部分学生在面对作文题目时,可能因紧张或缺乏准备而选择“另辟蹊径”,试图通过“出格”的方式博取关注。这种做法虽然看似“聪明”,实则暴露了写作训练的薄弱。
其次,它也提醒我们,高考作文不仅是语言表达的考察,更是思维能力、价值观和文化底蕴的综合体现。一篇优秀的作文,应当有清晰的思路、合理的结构、恰当的表达和深刻的思想。
最后,这类“另类作文”的出现,也促使教育者重新审视作文教学的方向。是否应该鼓励学生大胆创新?还是应更注重规范与逻辑?这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与平衡。
三、结语
2015年浙江高考的这篇零分作文,虽然不被认可,但却成为了当年的一个“话题焦点”。它既是对考场规则的一次挑战,也是对教育现状的一种反思。在追求高分的同时,我们更应重视写作的本质——表达真实的思想,传递有价值的观点。希望每一位考生都能在考场上写出属于自己的精彩篇章,而非仅仅为了“得分”而“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