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教育不断改革与创新的背景下,公开课已经成为教师展示教学能力、交流教学经验的重要平台。然而,在一次普通的公开课中,一位老师却以一种别出心裁的方式,让整个课堂充满了趣味与思考,也让“我要的是葫芦”这句话成为了当天课堂上的亮点。
这节公开课的主题是语文课,内容围绕《我要的是葫芦》这篇寓言展开。通常情况下,这类课文的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理解寓意,体会故事中的道理,比如:做事要讲究方法,不能只看结果,或者不要忽视细节等。但这位老师并没有按照常规套路进行讲解,而是选择了一种更加贴近学生生活、更具互动性的教学方式。
课堂一开始,老师并没有直接讲授课文,而是先问了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有没有想过,如果有一天你走进了这个故事里,你会选择‘葫芦’还是‘叶子’?”这个问题立刻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大家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想得到葫芦,因为它是最终的结果;也有人觉得叶子更重要,因为它能保护葫芦。
接着,老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让他们从不同角度去分析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比如,为什么种葫芦的人只关心葫芦,而不去管叶子?他是不是忽略了什么?通过这样的讨论,学生们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还学会了从多角度思考问题。
最精彩的部分是在课堂的最后,老师让学生们自己设计一个“新版本”的《我要的是葫芦》,可以是改编故事,也可以是续写结局。孩子们充分发挥想象力,有的写出了葫芦被虫子吃掉后,种葫芦人后悔不已;有的则让葫芦变成了一个神奇的宝物,帮助人们解决困难。
这节公开课之所以与众不同,是因为它没有停留在表面的讲解上,而是通过提问、讨论和创作,激发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欲望。而“我要的是葫芦”这句话,也不再只是一个简单的故事情节,而是成为了学生们思考人生、理解事物本质的起点。
在这次公开课中,我们看到的不只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一种教育理念的体现——教育不仅仅是教学生“知道什么”,更是教他们“怎么想”。正如那句“我要的是葫芦”所传达的,有时候,我们真正想要的可能并不是表面的东西,而是背后更深层的意义。
所以,下次如果你再听到“我要的是葫芦”,不妨停下来想一想:你真正想要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