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习目标
1. 知识与能力: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情感基调;能够分析作者通过具体事例表达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品析、讨论等方式,深入体会文章的情感内涵,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母爱的伟大与无私,理解“我”对母亲的深切怀念之情,增强学生对亲情的珍惜意识。
二、重点难点
- 重点:理解文中“我”与母亲之间的深厚情感,把握文章所表达的思念与愧疚之情。
- 难点:体会作者在回忆中流露出的复杂情感,理解“秋天”的象征意义及其与主题的关系。
三、预习任务
1. 查阅资料,了解史铁生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2. 通读全文,标出不理解的词语,并尝试查阅词典或结合上下文进行理解。
3. 思考:文章为什么以“秋天的怀念”为题?“秋天”在这里有什么特殊含义?
四、课堂学习
1. 导入新课
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你有没有经历过令你难忘的季节?它给你带来了怎样的回忆?”从而引出课文主题。
2. 整体感知
- 学生朗读课文,教师纠正发音,营造情感氛围。
- 提问: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 文本细读
- 分段讲解,引导学生关注细节描写,如母亲的语言、动作、神态等。
- 引导学生找出体现母爱的句子,分析其表达效果。
- 讨论:“我”为什么会对母亲产生深深的怀念?这种怀念中包含哪些情感?
4. 深层探究
- 探讨“秋天”的象征意义:是季节的更替,还是人生的转折?作者为何选择“秋天”作为怀念的背景?
- 结合作者的个人经历,分析文章的情感深度与思想高度。
5. 拓展延伸
- 鼓励学生联系自身生活,谈谈自己对亲情的理解与感悟。
- 撰写一段短文,描述一个让你感动的亲情瞬间。
五、作业布置
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基础知识。
2. 写一篇不少于300字的读后感,谈谈你对“母爱”与“怀念”的理解。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录音并提交。
六、教学反思(教师用)
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逐步深入文本,帮助他们理解作者的情感变化与写作意图。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与思维训练,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今后可进一步加强学生对文学作品中象征手法的理解与运用。
备注:本导学案依据2013版新课标编写,结合教材内容与学生实际,旨在提升语文课堂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与审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