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知识 > 精选范文 >

《陈奂生上城》教案

更新时间:发布时间:

问题描述:

《陈奂生上城》教案,跪求万能的网友,帮我破局!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6-25 09:54:49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 理解小说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掌握作者高晓声的创作风格。

- 分析小说中“陈奂生”这一典型人物的内心世界及其变化过程。

- 学习小说通过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涵。

- 培养学生对农村题材文学作品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感受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农村社会的变化,体会普通农民在时代变迁中的心理状态。

-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

- 陈奂生的人物形象分析。

- 小说中反映的社会背景与人物心理的联系。

- 难点:

- 理解小说中“上城”这一行为的象征意义。

- 探讨作者对农民命运的关注与思考。

三、教学过程设计:

1. 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可通过提问导入:“你有没有想过,一个普通的农民,为什么要去‘上城’?他去了以后又发生了什么?”引发学生兴趣,引出课题《陈奂生上城》。

2. 文本初读与整体感知(10分钟)

学生通读全文,教师引导学生梳理故事脉络,了解主要人物和事件发展。可采用小组合作方式,完成表格填写,包括:

| 时间 | 事件 | 陈奂生的心理变化 |

|------|------|------------------|

| 初次进城 | ... | ... |

| 在城里经历 | ... | ... |

| 回到农村 | ... | ... |

3. 人物分析(1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围绕“陈奂生”这一人物展开分析,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 外貌与语言特征:陈奂生是一个朴实、憨厚但有些自卑的农民形象。

- 心理活动:他在城市中既感到新鲜又感到局促,表现出一种复杂的心理状态。

- 行为动机:他“上城”的目的不仅仅是购物,更是一种对城市生活的向往与渴望。

4. 语言与写作手法分析(10分钟)

- 细节描写:如陈奂生在城里吃饭时的窘迫,体现了他的身份差异与心理落差。

- 对比手法:农村与城市的对比,突出了社会变革对个体的影响。

- 象征意义:“上城”不仅是物理空间的移动,也象征着思想观念的转变。

5. 拓展与思考(10分钟)

- 问题探讨:

- 如果你是陈奂生,你会如何面对这样的处境?

- 小说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 你认为陈奂生的改变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

- 联系现实:

鼓励学生结合当前农村发展现状,谈谈自己对“农民与城市”的看法。

6. 小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

- 小结: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陈奂生这一人物所体现的时代意义。

- 作业:

- 写一篇短文,以“如果我是陈奂生”为题,表达你在特定情境下的心理感受。

- 阅读高晓声的其他作品,如《李顺大造屋》,比较其风格与主题。

四、教学反思(教师自评)

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走进陈奂生的内心世界,帮助他们理解文学作品中人物与社会的关系。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进一步加强学生对文本深层含义的挖掘能力,提升其文学素养与批判性思维。

备注: 本教案为原创内容,符合教学规范,适合高中语文课堂使用。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