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楚人卞和,于荆山之下得一美玉,乃世之稀宝。然其璞石外观粗陋,故不得识者赏识。卞和怀此宝献于楚厉王,厉王使玉工察之,玉工谓为石也,遂以欺君之罪刖其左足。
厉王薨,武王即位,卞和复携其璞进献。武王亦遣玉工审视,玉工依旧断定为石,卞和再因欺君之名被刖其右足。
及文王立,卞和抱璞而泣,三日三夜泪尽继之以血。文王闻之,召卞和问曰:“天下岂有如此执念之人乎?汝何以如此?”
卞和答曰:“吾非悲刖足,实痛吾宝玉不被识也。吾所怀者,非石也,乃无价之珍宝。”
文王命良工剖其璞,果见其中藏一晶莹美玉,其色如霜雪,其质若凝脂,世间罕见。文王大悦,赐名为“和氏璧”,并尊卞和为国之忠臣。
此故事流传千古,告诫世人勿以貌取人,更当珍惜贤才,明辨真伪。若遇珍宝,需慧眼识珠,切莫轻易弃之。同时,亦提醒我们对忠诚之士应给予信任与尊重,不可因其外在表象而妄下断语。
和氏璧之事虽古,但其寓意深远,至今仍具教育意义。愿后人以此为鉴,善待贤能,珍惜良材,莫负世间真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