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征博引什么意思】“旁征博引”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常用于形容在论述或写作中广泛引用各种资料、典故、文献等来支持观点,使内容更加丰富、有说服力。这个成语强调的是作者在表达时的广度和深度,体现了其知识面的广博和论证的严谨性。
一、成语释义
词语 | 含义 |
旁征博引 | 指在论述或写作中广泛地引用其他资料、典故、文献等来支持自己的观点,以增强说服力和权威性。 |
二、成语来源与用法
- 出处:该成语最早见于清代学者章学诚的《文史通义·书教下》,原意是指在文章中引用多方资料,以增强论述的全面性和可信度。
- 用法:多用于书面语,尤其是在学术论文、演讲稿、评论文章等正式场合中使用。
- 近义词:引经据典、旁采博引、引古证今
- 反义词:空泛无物、言之无物、无的放矢
三、使用场景举例
场景 | 示例 |
学术写作 | 在撰写论文时,作者通过旁征博引多个权威文献来支持自己的论点。 |
演讲发言 | 讲师在讲解历史事件时,引用大量史料和名人言论,使内容更具说服力。 |
文艺评论 | 评论家在分析一部作品时,常引用其他文学作品或理论进行比较和论证。 |
四、常见误区
误区 | 正确理解 |
只注重引用数量,忽视内容相关性 | 引用应围绕主题,避免堆砌无关资料 |
过度依赖经典文献,缺乏现代视角 | 应结合时代背景,灵活运用不同来源 |
忽略对引用内容的解释和分析 | 引用后需加以说明,确保读者理解其意义 |
五、总结
“旁征博引”是一种体现作者知识储备和逻辑思维能力的表达方式,适用于需要高度论证和说服力的场合。但使用时也应注意适度和准确性,避免流于形式或偏离主题。掌握这一成语的正确用法,有助于提升写作和表达的质量。
以上就是【旁征博引什么意思】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