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行不义必自毙成语解释】“多行不义必自毙”是一句出自《左传》的成语,意思是:如果一个人做了很多不义之事,最终会因为自己的行为而自取灭亡。这个成语常用来警示人们不要做违背道德和法律的事情,否则终将自食其果。
成语解析:
项目 | 内容 |
出处 | 《左传·隐公元年》:“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
字面意思 | 多做不义之事,必定自己招来灾祸。 |
引申意义 | 警示人们要行善积德,避免因作恶而招致失败或惩罚。 |
使用场景 | 常用于批评那些屡次犯错、行为不端的人,指出他们终将受到应有的惩罚。 |
近义词 | 自作自受、恶有恶报 |
反义词 | 行善积德、天理昭昭 |
成语背景故事:
“多行不义必自毙”最早出自《左传·隐公元年》,讲述的是郑庄公与其弟弟共叔段之间的权力斗争。共叔段多次违反礼制,扩张势力,郑庄公虽然一开始容忍,但最终在时机成熟时出兵讨伐,将其击败。事后,郑庄公说:“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这句话后来被广泛引用,成为劝诫人行善避恶的经典名言。
现代应用与启示:
在现代社会,“多行不义必自毙”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无论是个人行为还是企业经营,若长期从事违法乱纪、违背道德的事情,终将受到法律制裁或社会谴责。因此,这句话不仅是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更是对现代人的警醒。
总结:
“多行不义必自毙”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人生哲理。它提醒我们,做人做事应遵循正义与良知,远离邪恶与贪婪,只有这样才能走得长远,避免自取灭亡。
以上就是【多行不义必自毙成语解释】相关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