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与答案解析】2018年国家公务员考试作为一年一度的“国考”盛会,吸引了大量应届毕业生和社会考生的参与。其中,《行政职业能力测验》(简称“行测”)作为必考科目之一,因其题型多样、内容广泛,成为考生们备考的重点。
本次考试的《行测》试卷整体难度适中,但依然保持了较高的区分度,尤其是在逻辑推理和资料分析部分,对考生的思维敏捷性和信息处理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以下将从题型分布、答题技巧以及部分典型题目进行简要解析,帮助考生更好地理解考试内容和备考方向。
一、题型结构概述
2018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试卷共分为五大模块:
1. 常识判断:考查考生对政治、经济、法律、科技、人文等基础知识的掌握。
2. 言语理解与表达:包括选词填空、语句表达、阅读理解等题型,重点考察语言运用能力和逻辑思维。
3. 数量关系:主要包括数字推理和数学运算,强调逻辑思维和计算速度。
4. 判断推理:涵盖图形推理、定义判断、类比推理和逻辑判断,考察形式逻辑与归纳推理能力。
5. 资料分析:通过对图表、数据的分析,考查考生的数据处理与综合分析能力。
二、典型题型解析
1. 常识判断
此部分题目多为选择题,涉及面广,如“我国宪法规定公民的基本权利”、“中国高铁的发展历程”等。这类题目需要考生具备一定的知识积累和日常关注。
例题:
“下列哪一项属于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
A. 言论自由
B. 选举权
C. 劳动权
D. 受教育权
解析:本题考查宪法中的基本权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公民的基本权利包括言论自由、出版自由、集会、结社、游行、示威自由等,而劳动权和受教育权虽是重要权利,但并非宪法明确列出的“基本权利”。因此,正确答案为 A。
2. 言语理解与表达
这部分题目注重语言逻辑和语义理解,常见题型包括词语辨析、句子排序、阅读理解等。
例题:
“在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人们的沟通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的人际交往模式正被逐渐取代。”
这句话主要表达了:
A. 科技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B. 人际交往方式正在发生变化
C. 传统方式已被完全淘汰
D. 现代人更喜欢网络交流
解析:该句强调的是“沟通方式的变化”,而非“完全取代”或“偏好”,因此最贴切的答案是 B。
3. 数量关系
数量关系部分通常包含数字推理和数学运算两种题型,前者侧重于数列规律,后者则涉及基础数学知识和应用。
例题:
2, 6, 12, 20, 30, ?
A. 42
B. 40
C. 38
D. 36
解析:观察数列,发现每一项之间的差值依次为4、6、8、10,呈现出递增2的趋势。因此,下一项应为30 + 12 = 42,正确答案为 A。
4. 判断推理
判断推理部分以逻辑推理为主,包括图形推理、定义判断、类比推理等。
例题:
“教师:学校”与“医生:医院”的关系,类似于以下哪一组?
A. 农民:田野
B. 工人:工厂
C. 学生:教室
D. 老师:讲台
解析:教师与学校的关系是职业与其工作场所的关系,同理,医生与医院也是这种关系。因此,正确答案为 B。
5. 资料分析
资料分析题型通常给出图表或数据表,要求考生快速提取关键信息并进行计算分析。
例题:
某市2017年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上涨了2.5%,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了3.2%,非食品类价格上涨了2.1%。问:食品类价格上涨对总体CPI的影响是多少?
解析:此类题目需结合权重计算。若食品类占CPI权重为30%,则其对总涨幅的贡献为30% × 3.2% = 0.96%。非食品类贡献为70% × 2.1% = 1.47%。合计为2.43%,接近2.5%,说明食品类对整体影响较大。
三、备考建议
1. 系统复习:针对各个模块进行专项训练,尤其是逻辑推理和资料分析部分。
2. 强化练习:通过历年真题反复演练,熟悉题型和解题思路。
3. 时间管理:考试时间紧张,合理分配每道题的答题时间至关重要。
4. 关注时政:常识判断部分往往涉及近期热点事件,建议平时多关注新闻和政策动态。
结语
2018年国家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不仅是一次能力的检验,更是对未来职业发展的起点。通过认真备考和科学复习,考生可以提升自身综合素质,为进入理想的岗位打下坚实基础。希望每位考生都能在考试中发挥出色,实现自己的职业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