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花夕拾的《琐记》读后感】在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中,篇目《琐记》虽然篇幅不长,却蕴含着深刻的思想与细腻的情感。这篇散文以回忆的方式,讲述了作者童年时期的一些琐碎往事,看似平淡无奇,实则字里行间透露出对旧社会、旧教育制度的反思与批判。
《琐记》写于1926年,是鲁迅先生在厦门大学任教期间所作。文章开头提到“我”小时候在江南水乡的生活,以及后来进入新式学堂的经历。这段经历不仅是个人的成长记录,更是那个时代青年思想觉醒的缩影。鲁迅通过对自己童年生活的回忆,展现了当时社会的落后与保守,同时也表达了对新思想、新文化的向往。
在文中,鲁迅提到了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比如家里的佣人、亲戚之间的关系、学校里的老师和同学等。这些看似平凡的细节,在他的笔下却显得格外真实而生动。他没有刻意渲染情感,而是用冷静、客观的笔调,将那些被遗忘的片段重新呈现出来。这种叙述方式让读者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无奈,也让人思考:在那个动荡的时代,个体的命运是多么微不足道。
《琐记》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鲁迅对旧教育的批判。他回忆起自己在私塾读书的经历,那种死记硬背、压抑个性的教学方式,让他感到窒息。而在新式学堂中,虽然环境有所改善,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他写道:“我那时觉得中国是世界上最文明的国家,现在才明白,原来我们也有许多落后的习俗。”这句话不仅表达了他对过去的反思,也体现了他对未来的希望。
读完《琐记》,我感受到鲁迅先生那颗敏锐而深沉的心。他不只是一位文学家,更是一位思想家。他用文字记录生活,也用文字唤醒人心。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琐记》依然具有现实意义。它提醒我们,不要忘记历史,不要忽视那些被忽略的细节,更要珍惜当下,努力追求真正的自由与独立。
总之,《琐记》虽为“琐事”,却蕴含深意。它不仅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那个时代的风貌与人性的复杂。读罢此文,心中不禁升起一股敬意——敬佩鲁迅先生那份执着的精神,也敬佩他在平凡中发现深刻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