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老舍优秀ppt上课用课件】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
1. 理解老舍笔下《草原》一文的写作背景与作者情感;
2. 掌握文中描写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的表达方式;
3. 感受作者对草原的热爱之情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好画面;
4.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二、作者简介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被誉为“人民艺术家”。他的作品多以北京市民生活为题材,语言幽默风趣,风格独特。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等。
《草原》是老舍于1950年代初创作的一篇散文,文章描绘了他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的所见所感,表达了他对草原壮丽景色的赞美和对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的敬佩。
三、课文内容分析
1. 文章结构
- 开头:简要交代游览时间、地点,引出主题。
- 中间:详细描写草原的广阔、美丽,以及蒙古族人民的热情接待。
- 结尾:抒发对草原的依依惜别之情,表达对民族团结的向往。
2. 主要描写手法
- 比喻与拟人:如“天空像蓝宝石一样清澈”,“羊群像云朵一样飘动”。
- 细节描写:通过对草原上景物、人物动作、语言的细致刻画,增强画面感。
- 情感渲染: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传达作者对草原的热爱与敬畏。
四、重点语句赏析
1.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
- 这句话通过对比手法,突出了草原天空的独特之美,表现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2. “忽然,像被风掀开了帷幕,远处的山峦在阳光下显现出一片金黄。”
- 运用了比喻和拟人手法,使读者仿佛置身于草原之中,感受到草原的辽阔与壮美。
3. “我们走进蒙古包,热情的主人端来奶茶,递上奶酪,还唱起悠扬的民歌。”
- 通过具体的动作描写,展现出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也体现了民族之间的友好交流。
五、教学重难点
- 重点:
- 理解文章中自然景观与人文风情的融合;
- 学习作者如何运用多种修辞手法描写草原。
- 难点:
- 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从初见草原的惊喜到离别的不舍;
- 感悟文章所传达的民族团结精神。
六、教学建议
1. 朗读训练: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帮助学生感受语言的优美与情感的真挚。
2. 图文结合:配合草原风景图片、蒙古族服饰、传统活动等资料,增强课堂直观性。
3.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围绕“你心中的草原是什么样的?”进行交流,激发想象力。
4. 拓展延伸:推荐学生阅读老舍的其他作品,了解其文学风格与思想内涵。
七、板书设计
```
草原 —— 老舍
一、作者介绍
老舍:人民艺术家,语言朴实,情感真挚
二、文章内容
1. 开头:草原之行
2. 中间:草原美景、民族风情
3. 结尾:依依惜别,情感升华
三、写作特色
1. 比喻、拟人
2. 细节描写
3. 情感真挚
四、学习目标
1. 理解内容
2. 欣赏语言
3. 感悟情感
```
八、课后作业
1. 仿照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写一段关于家乡或某地的景色描写。
2. 与同学分享你最喜欢的一句课文,并说明理由。
3. 查阅资料,了解蒙古族的文化习俗,写一篇短文。
九、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图文结合、朗读感悟、互动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草原》这篇散文的意境与情感。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进一步加强学生对语言艺术的感知力,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和表达能力。
结语:
《草原》不仅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更是一曲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赞歌。希望同学们在学习中,能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美与民族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