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泰蓝的制作》备课教案完整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景泰蓝的基本概念、历史背景及其在传统工艺中的地位;掌握景泰蓝制作的主要步骤及工艺特点;能够通过观察和实践,初步理解其制作流程。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多媒体展示、实物观察、小组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景泰蓝的制作工艺;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激发学生对传统手工艺的兴趣与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培养学生的耐心、细致和专注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教学重点:
景泰蓝的制作流程及其工艺特色,如制胎、掐丝、点蓝、烧蓝、磨光、镀金等步骤。
- 教学难点:
理解景泰蓝工艺中“掐丝”与“点蓝”的技术要点;体会传统手工艺的精细与复杂性。
三、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
- 多媒体课件(含景泰蓝图片、视频资料)
- 景泰蓝实物或模型若干
- 制作流程图示
- 相关历史背景资料
- 学生准备:
- 预习课文《景泰蓝的制作》
- 思考景泰蓝与现代工艺的区别
- 准备笔记本和笔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通过提问引入课题:“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是景泰蓝吗?它有什么特别之处?”
播放一段关于景泰蓝制作的短视频,让学生直观感受其工艺之美。
结合图片展示,介绍景泰蓝的历史渊源(起源于元代,盛行于明代景泰年间)。
2. 新课讲授(20分钟)
- 第一部分:景泰蓝简介
讲解景泰蓝的定义、名称由来、艺术价值及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 第二部分:制作流程详解
分步骤讲解景泰蓝的制作工艺:
① 制胎:用铜板捶打成所需形状;
② 掐丝:将细铜丝按图案弯折并固定在胎体上;
③ 点蓝:在铜丝围成的凹槽中填入彩色珐琅釉料;
④ 烧蓝:将点好蓝的器物放入窑中高温烧制;
⑤ 磨光:用砂石打磨表面,使其光滑;
⑥ 镀金:在器物边缘镀上一层金,增加美观与防锈功能。
- 第三部分:工艺特点分析
强调景泰蓝的“细、精、美”三大特点,引导学生思考其背后的文化内涵与工匠精神。
3. 小组讨论(10分钟)
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围绕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 景泰蓝的制作过程中哪些环节最考验工匠的技术?
- 你认为景泰蓝在现代生活中还有哪些应用价值?
- 如果你是景泰蓝的传承者,你会如何创新它的表现形式?
4. 实践体验(10分钟)
提供简易材料(如纸板、彩线、胶水等),让学生尝试模拟“掐丝”与“点蓝”过程,体验制作的乐趣。鼓励学生发挥创意,设计自己的“小景泰蓝”。
5. 总结与拓展(5分钟)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景泰蓝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布置课后作业:
- 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景泰蓝制作工艺的感受;
- 收集一件身边的传统工艺品,对比分析其与景泰蓝的异同。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了解了景泰蓝的制作过程。但在实际操作环节中,部分学生因材料限制未能充分体验,今后可考虑引入更贴近实际的教具或与本地非遗工坊合作开展实践活动。
六、板书设计:
```
《景泰蓝的制作》
一、简介:历史、名称、价值
二、制作流程:
1. 制胎
2. 掐丝
3. 点蓝
4. 烧蓝
5. 磨光
6. 镀金
三、工艺特点:细、精、美
四、文化意义:传统技艺、工匠精神
```
七、教学资源推荐:
- 视频:《故宫里的景泰蓝》纪录片片段
- 图书:《中国传统工艺全集·金属工艺卷》
- 网站: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故宫博物院官网
本教案旨在帮助教师系统地开展《景泰蓝的制作》教学,注重知识传授与实践体验相结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与文化认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