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交流]综治信息系统建设经验简报】在当前社会治理体系不断优化升级的背景下,综治信息系统作为基层治理的重要支撑平台,正发挥着越来越关键的作用。近年来,各地在推进综治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积累了诸多有益经验,为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提供了有力保障。
一、统一思想,强化组织领导
综治信息系统的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涉及多个部门协同配合。为此,各地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将其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了由政法委牵头、多部门参与的工作领导小组,明确职责分工,层层压实责任。通过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开展专项督导等方式,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落地见效。
二、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布局
各地在推进系统建设时,注重结合本地实际,避免“一刀切”模式。一方面,根据辖区人口规模、治安状况等因素,合理配置硬件设施和人员力量;另一方面,依托现有信息化资源,整合公安、司法、民政等多部门数据,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互通,有效提升了系统的实用性和覆盖面。
三、注重实效,推动深度融合
综治信息系统不仅是技术平台,更是服务群众的重要窗口。各地在建设过程中,注重与基层治理工作相结合,推动系统在矛盾纠纷排查、重点人群管理、网格化服务等方面发挥实效。通过建立“问题发现—任务分派—处置反馈—结果评价”的闭环机制,实现了社会治理的精细化、智能化。
四、加强培训,提升应用能力
系统建设完成后,如何让基层干部熟练使用成为关键。各地通过组织专题培训、现场演示、案例分析等多种形式,帮助基层工作人员掌握系统操作流程和功能模块。同时,建立技术支持团队,提供日常运维和应急响应服务,确保系统稳定运行、持续发挥作用。
五、强化监督,完善考核机制
为确保系统建设取得实效,各地建立了完善的考核评价机制,将系统使用情况纳入平安建设考评体系,定期通报运行成效,对存在问题进行限期整改。通过奖优罚劣,激发基层单位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
总之,综治信息系统的建设是新时代社会治理的重要抓手。只有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和效果导向,才能真正实现系统建设与基层治理的深度融合,为构建更高水平的平安社会提供坚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