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产科教学查房--子宫肌瘤】在临床医学中,妇产科是重点科室之一,而子宫肌瘤作为女性生殖系统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广泛的临床表现。本次教学查房围绕“子宫肌瘤”展开,旨在通过病例分析、诊疗思路梳理以及相关知识的深入讲解,提升学员对本病的理解与实际应用能力。
一、病例介绍
患者,女,38岁,已婚已育,因“月经量增多伴下腹坠胀感2年余”就诊。既往月经规律,周期约28天,经期5-7天,近1年来月经量明显增加,需使用卫生巾3-4片/日,伴有下腹不适及尿频症状。妇科检查:子宫增大如孕2个月大小,表面不规则,无明显压痛;双侧附件未触及异常。B超提示:子宫肌层内多发低回声区,最大约5.2cm×4.8cm,考虑为多发性子宫肌瘤。血常规提示轻度贫血。
二、诊断分析
根据病史、体征及影像学检查,初步诊断为“多发性子宫肌瘤”,需进一步评估是否需要手术治疗或保守观察。
1. 子宫肌瘤的分类
子宫肌瘤按发生部位可分为:
- 浆膜下肌瘤:生长于子宫外壁,可能引起压迫症状。
- 黏膜下肌瘤:突向宫腔,常导致月经异常、不孕等。
- 肌壁间肌瘤:最常见类型,位于子宫肌层内,可引起子宫增大、月经量多等。
本例患者为肌壁间肌瘤,且体积较大,属典型病例。
2. 临床表现
- 月经改变:是最常见的症状,包括月经量多、经期延长、周期紊乱。
- 压迫症状:如尿频、便秘、下腹坠胀感。
- 不孕:部分患者因肌瘤影响受精卵着床或输卵管通畅性而出现不孕。
- 其他:少数患者可有腰酸、白带增多等非特异性症状。
三、辅助检查
1. B超:是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可明确肌瘤大小、数目、位置及血流情况。
2. MRI:适用于复杂病例或术前评估,提供更清晰的解剖结构。
3. 血常规:评估是否有贫血。
4. 激素水平检测:有助于判断是否存在内分泌失调。
四、治疗方案选择
根据患者的年龄、生育需求、肌瘤大小、症状严重程度等因素,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1. 观察随访
适用于无症状、肌瘤较小、接近绝经期的患者,定期复查B超和血常规即可。
2. 药物治疗
- 激素类药物:如GnRH激动剂,可用于术前缩小肌瘤体积或缓解症状。
- 止血药物:如氨甲环酸,用于控制月经量过多。
3. 手术治疗
- 子宫肌瘤剔除术:适用于有生育要求或希望保留子宫的患者。
- 子宫切除术:适用于无生育要求、症状严重或怀疑恶变者。
本例患者有明显症状,且肌瘤体积较大,建议行子宫肌瘤剔除术,术后注意病理检查以排除恶性可能。
五、护理与健康指导
1. 术后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
2. 饮食上应清淡易消化,补充富含铁质的食物,预防贫血。
3. 定期复查,监测肌瘤复发情况。
4. 对于有生育计划的患者,术后需待身体恢复后再尝试怀孕。
六、总结与讨论
本次查房通过对典型子宫肌瘤病例的分析,帮助学员掌握了该病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原则及护理要点。同时,也提醒我们在临床工作中要注重个体化治疗,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制定合理方案。
子宫肌瘤虽为良性病变,但因其高发性和潜在并发症,仍需引起高度重视。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微创手术、药物治疗等手段不断进步,为患者提供了更多选择。未来,我们应继续加强对该病的研究与临床实践,提高诊疗水平,更好地服务于患者。
---
教学查房小结:
本次查房内容详实,病例典型,理论联系实际,不仅提升了学员对子宫肌瘤的认识,也为今后的临床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