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史韩肖胄传》的原文及翻译】韩肖胄,字似之,其先世居京兆,后徙家于蜀。父名某,官至左司郎中。肖胄少有才名,性聪敏,善属文。年未弱冠,已通经术,尤精于《春秋》。时人称其为“小儒”,然其志气不凡,颇有大器。
宣和年间,以荫补入仕,初任太学博士。时徽宗好文辞,雅爱士人,肖胄因文采出众,得召对,赐进士出身。后迁秘书省正字,历任著作佐郎、殿中侍御史等职。在职期间,屡上疏言事,多切时务,颇受朝廷重视。
靖康之变后,金人南侵,中原大乱。肖胄奉命出使江南,安抚流民,筹措军粮,颇有功绩。建炎二年(1128年),授右谏议大夫,兼权户部侍郎。时国库空虚,赋税繁重,肖胄力主减赋宽民,奏请减免租税,以安民心,朝廷采纳其议,民情稍安。
绍兴元年(1131年),擢礼部侍郎,掌礼仪之事。时高宗驻跸临安,欲恢复旧制,肖胄建议恢复周礼,修明祭祀,以正纲常。高宗嘉之,命其主持郊祀大典,典礼隆重,百官肃然。
绍兴五年,拜参知政事,与宰相共理朝政。时金人屡犯边境,边事日急。肖胄力主备战,主张加强边防,训练士卒,以防不测。又建议设立屯田制度,以供军需,减轻百姓负担。其言多中肯,朝廷采纳施行。
然肖胄为人刚直,不阿权贵,故屡遭弹劾。绍兴七年,因言事过激,被贬为知州。然其清廉自持,虽处逆境,仍不改其志。后复起用,历任刑部尚书、翰林学士等职,终以病告老还乡。
韩肖胄一生,忠君爱国,勤于政事,尤以文学见长。其文章典雅,议论精辟,为当时士林所推崇。虽仕途多舛,然其风骨不改,堪称一代名臣。
译文:
韩肖胄,字似之,祖籍京兆,后来迁居蜀地。他的父亲名叫某,曾任左司郎中。韩肖胄年少时便有才华,性格聪慧,擅长写作。他年纪尚轻,就已经精通经书,尤其在《春秋》方面造诣深厚。当时的人称他为“小儒”,但他的志向远大,颇具才器。
宣和年间,他凭借家族恩荫进入仕途,最初担任太学博士。当时徽宗喜爱文辞,重视士人,韩肖胄因文采出众,被召见应对,赐予进士出身。之后升任秘书省正字,历任著作佐郎、殿中侍御史等职。任职期间,多次上书言事,内容多涉及当务之急,受到朝廷重视。
靖康之变后,金人南下,中原陷入混乱。韩肖胄奉命前往江南,安抚流民,筹措军粮,立下功劳。建炎二年(1128年),被任命为右谏议大夫,兼任户部侍郎。当时国家财政空虚,赋税沉重,韩肖胄主张减轻赋税,以安抚民心,朝廷采纳了他的建议,百姓情绪有所缓和。
绍兴元年(1131年),升任礼部侍郎,负责礼仪事务。当时高宗驻扎临安,想要恢复旧制,韩肖胄建议恢复周礼,整顿祭祀,以端正纲常。高宗赞赏他,命其主持郊祀大典,仪式庄重,百官肃然。
绍兴五年,被任命为参知政事,与宰相共同处理朝政。当时金人频繁侵犯边境,边事日益紧急。韩肖胄主张积极备战,建议加强边防,训练士兵,以防不测。他还提议设立屯田制度,以供应军需,减轻百姓负担。他的建议大多切合实际,朝廷采纳并实施。
然而,韩肖胄为人刚正不阿,不趋附权贵,因此多次遭到弹劾。绍兴七年,因言论过于激烈,被贬为地方知州。但他清廉自律,即使身处逆境,也不改变自己的志向。后来又被重新启用,先后担任刑部尚书、翰林学士等职,最终因病告老还乡。
韩肖胄一生忠诚爱国,勤于政务,尤其以文学著称。他的文章典雅,议论精辟,深受当时士人的推崇。虽然仕途多有起伏,但他的品格始终不改,堪称一代贤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