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2卷高考文言文《后汉书赵憙传》注释试题解析译文】在高考语文的文言文阅读部分,考生常常面临对古文理解难度大、词汇生僻、句式复杂等问题。其中,《后汉书·赵憙传》作为全国卷(II)中的一篇典型文言文,不仅考查了学生的文言基础知识,还注重对人物性格、历史背景及文章主旨的理解。本文将对该篇文言文进行详细注释、试题解析,并提供准确的现代汉语翻译,帮助考生更好地掌握此类题型。
一、原文节选
> 赵憙字伯阳,南阳宛人也。少有节操。父为县吏,死于非命。憙年十五,自往诣郡,乞为父报仇。太守以憙年少,不许。憙曰:“愿得一剑,以报父仇。”太守奇其志,遂听之。憙遂杀仇人,弃官而去,逃亡数年。后遇赦,乃归乡里。
> 及长,仕郡为功曹。时岁荒民饥,憙乃出私谷数千斛以赈贫民。太守闻之,欲以金帛赐之,憙辞不受。曰:“百姓困苦,吾不能独安。”后迁为洛阳令,政化大行,盗贼屏迹。
> 王莽篡位,憙耻之,遂称病去官。光武即位,征为议郎,迁怀令。憙性仁爱,常以德化人,不尚刑罚。每断狱,必先引经据典,务求宽恕。
二、注释
- 赵憙:东汉时期官员,以忠义著称。
- 伯阳:赵憙的字。
- 宛:地名,今河南南阳一带。
- 节操:指人的品德和操守。
- 县吏:地方上的小官。
- 非命:非正常死亡,可能为被害。
- 功曹:汉代郡府中的属官,主管人事等事务。
- 私谷:自己家的粮食。
- 斛:古代容量单位,一斛约等于十斗。
- 赈贫民:救济贫穷的百姓。
- 金帛:金银布匹,泛指财物。
- 政化大行:政治教化得以广泛推行。
- 盗贼屏迹:盗贼不敢再出现。
- 王莽篡位:西汉末年,王莽夺权建立新朝。
- 耻之:以之为耻,表示不满。
- 称病去官:假装生病,辞去官职。
- 议郎:官职名,负责谏议。
- 怀令:怀县县令。
- 德化:用道德感化他人。
- 断狱:审理案件。
- 引经据典:引用经典文献来支持判决。
三、试题解析
1. 下列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 太守以憙年少,不许(允许)
B. 愔辞不受(推辞)
C. 政化大行(大规模实行)
D. 盗贼屏迹(隐藏踪迹)
答案:B
解析:A项“不许”应为“不允许”;C项“大行”指广泛推行;D项“屏迹”意为消失,而非“隐藏”。
2. 下列句子中,“以”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是( )
例句:憙以父死非命,自往诣郡。
A. 以德服人
B.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C. 以金帛赐之
D. 以为己任
答案:A
解析:例句中的“以”表示原因,相当于“因为”。A项“以德服人”中的“以”也是表示方式或原因。
3. 下列对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赵憙少年时就表现出强烈的正义感。
B. 赵憙为官清廉,拒绝接受赏赐。
C. 赵憙因不满王莽篡位而辞官归隐。
D. 赵憙执法严苛,强调以刑罚治理百姓。
答案:D
解析:文中提到赵憙“不尚刑罚”,强调“以德化人”,因此D项错误。
四、译文
赵憙,字伯阳,是南阳宛地人。他从小就很有气节和操守。他的父亲是县里的小官,被无辜杀害。赵憙十五岁时,亲自前往郡府,请求为父报仇。太守认为他年纪太小,没有答应。赵憙说:“我只要一把剑,就能为父报仇。”太守被他的志向所感动,于是同意了他的请求。赵憙最终杀了仇人,弃官逃亡多年,直到遇到赦免才回到家乡。
长大后,他在郡中担任功曹。当时年景不好,百姓饥饿,赵憙拿出自家的几千斛粮食来救济穷人。太守听说后,想用金银布匹赏赐他,赵憙却推辞了,说:“百姓困苦,我怎能独自安逸?”后来他升任洛阳令,施行政教,效果显著,盗贼都不敢再出现。
王莽篡夺皇位后,赵憙感到羞耻,于是称病辞官。光武帝即位后,召他担任议郎,后升为怀县县令。赵憙性格仁慈,常常以德行感化他人,不主张使用刑罚。每次审理案件,都先引用经典文献,力求宽恕罪犯。
五、总结
《后汉书·赵憙传》通过赵憙的生平事迹,展现了其忠孝、仁义、清廉、正直的品格。这篇文章不仅是文言文阅读的典范,更是一篇具有深刻思想内涵的历史人物传记。对于备考学生而言,掌握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结构以及人物形象分析,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关键所在。希望本文能为广大学子提供有益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