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检查及隐患排查治理管理制度】为加强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提升风险防控能力,确保生产经营活动安全、稳定、有序进行,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安全检查及隐患排查治理管理制度”。
一、目的与适用范围
本制度旨在规范各类安全检查工作流程,明确隐患排查的责任分工与整改要求,推动安全隐患的及时发现、有效治理和持续改进。适用于公司内所有部门、车间、项目现场及相关作业人员。
二、职责分工
1. 安全管理部门:负责组织、协调和监督各项安全检查工作,汇总分析隐患信息,提出整改建议并跟踪落实情况。
2. 各职能部门及生产单位:负责开展日常安全自查,及时上报发现的安全隐患,并按照要求完成整改任务。
3. 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的安全检查和隐患排查治理工作负总责,应定期听取汇报,确保相关措施落实到位。
三、安全检查形式与内容
1. 日常检查:由各岗位员工或班组长在作业前后进行,重点检查设备运行状态、作业环境及个人防护用品使用情况。
2. 专项检查:针对特定区域、设备或作业环节开展,如电气安全、消防设施、危险化学品管理等。
3. 综合检查:由公司安全管理部门牵头,联合相关部门开展,全面评估整体安全管理状况。
4. 季节性检查:根据气候特点,如夏季防暑、冬季防火、雨季防涝等,开展针对性检查。
四、隐患排查与治理
1. 隐患识别:通过日常巡查、专项检查、员工反馈等方式,及时发现存在的安全隐患。
2. 隐患分类:按严重程度分为一般隐患、较大隐患和重大隐患,分别制定应对措施。
3. 隐患整改:对于发现的隐患,应立即采取整改措施,无法立即整改的,须制定整改计划并限期完成。
4. 整改验收:隐患整改完成后,由责任部门组织验收,确保问题彻底消除。
五、信息报告与记录管理
1. 所有安全检查和隐患排查情况应如实记录,形成台账资料。
2. 重大隐患应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并保留相关证据材料。
3. 每月召开一次安全例会,通报检查结果及整改情况,分析存在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六、奖惩机制
1. 对于在安全检查中表现突出、及时发现并消除隐患的个人或团队,给予表彰和奖励。
2. 对未履行检查职责、隐瞒隐患或整改不到位的责任人,视情节轻重予以批评、处罚或追究相应责任。
七、附则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由公司安全管理部门负责解释和修订。各单位应结合实际,制定实施细则,确保制度落地执行。
本制度旨在构建科学、系统、有效的安全管理机制,推动企业实现本质安全,保障员工生命健康和企业财产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