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强中干是什么意思】“外强中干”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用来形容外表看起来很强盛、有力量,但内在却虚弱、没有实力。这个成语常用于描述人或事物表面强大,实则不堪一击。
一、成语来源
“外强中干”最早出自《左传·宣公十五年》:“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镃基,不如待时。”后来在《左传·僖公十五年》中也有类似表达:“外强中干,进退不可,周旋不能。”这里的“干”指的是内里的空虚,整句话的意思是说外表看似强大,其实内部已经空虚无力。
二、字面解释
- 外强:外面看起来强大。
- 中干:中间空虚,没有实质内容。
合起来就是“外表强大,内里空虚”。
三、引申含义
在现代汉语中,“外强中干”常用来形容:
1. 人:表面上看起来很厉害,但实际上能力不足,底气不足。
2. 组织或国家:看似强大,实则内部存在严重问题,缺乏真正的实力支撑。
3. 产品或服务:宣传力度大,但实际质量或效果并不理想。
例如,一个公司虽然广告打得响,但员工流失严重、产品质量差,就可以说是“外强中干”。
四、使用场景
- 在评价一个人时,可以说:“他虽然嘴上说得头头是道,其实外强中干,真正遇到问题就露馅了。”
- 在分析一个国家或企业时,可以说:“虽然他们在国际上声势浩大,但经济结构单一,实际上是外强中干。”
五、近义词与反义词
- 近义词:虚张声势、色厉内荏、外柔内刚(注意:后者略有不同)
- 反义词:表里如一、内外兼修、实力雄厚
六、注意事项
虽然“外强中干”多用于贬义,但在某些语境下也可以中性使用,比如描述一种表面现象,并不一定是完全负面的评价。
总之,“外强中干”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提醒我们不要被表象迷惑,要深入观察和判断事物的本质。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都应注重内在实力的积累,才能真正做到“内外兼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