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知识 > 精选范文 >

苏轼《晁错论》原文及翻译

2025-08-02 17:56:04

问题描述:

苏轼《晁错论》原文及翻译求高手给解答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8-02 17:56:04

苏轼《晁错论》原文及翻译】在宋代文人中,苏轼不仅以诗词闻名于世,其散文也极具思想深度与文学价值。其中,《晁错论》便是他一篇颇具哲理性的政论文,借古讽今,表达了他对国家治理、人才任用以及政治改革的深刻思考。

一、原文

《晁错论》

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夫欲求忠臣,必先事之以礼;欲求贤士,必先养之以德。昔者汉之失天下也,非失于一人之手,而失于天下之人心。晁错者,虽有忠心,而不知所以为忠;虽有智谋,而不知所以为智。是以身死而国乱,功不立而名不彰。

夫天下之患,莫大于不知其所以为忠,而妄欲效古人之迹,以图一时之利。是故君子之于事也,未尝不思其所以为,而后行之。若徒慕古人之名,而不知其所以为,则虽有志于治,亦不能成也。

吾观晁错之行事,虽有忧国之心,而无识时之明;虽有辅主之志,而无保身之道。是以身死于非命,而天下之人,莫不哀之。然其所以哀之者,非为其忠也,为其无术也。

呜呼!世之士大夫,多以忠义自许,而不知忠义之本,在于知人、用人、治人。若不察其情,不辨其才,而徒以忠义自饰,则虽有忠义之名,亦不能安于天下也。

二、翻译

《晁错论》

天下有一种真正勇敢的人,即使突然遇到危险也不会惊慌,即使无端受到侮辱也不会发怒。这是因为他的胸怀广阔,志向远大。

如果想要得到忠臣,就必须以礼相待;如果想要得到贤才,就必须以德来培养他们。从前汉朝失去天下,并不是因为一个人的失误,而是因为失去了民心。晁错虽然有忠诚的心意,却不知道如何真正地去尽忠;虽然有智慧和谋略,却不懂得如何运用这些才能。因此,他最终被处死,国家也因此陷入混乱,功业没有建立,名声也没有传扬。

天下的祸患,最大的就是不了解什么是真正的忠诚,却盲目模仿古人的行为,只为了追求一时的利益。因此,君子处理事情的时候,总是先思考为什么这样做,然后再行动。如果只是羡慕古人的名声,却不了解他们的做法,那么即使有治理国家的志向,也无法成功。

我观察晁错的行为,虽然有忧国忧民的心思,却没有识别时局的能力;虽然有辅佐君王的志向,却没有保护自己的方法。因此,他死于非命,天下人都为之悲哀。然而人们之所以悲哀,不是因为他的忠诚,而是因为他缺乏手段。

唉!现在的士大夫们,常常以忠义自居,却不知道忠义的根本在于了解人、使用人、管理人。如果不了解情况,不分辨才能,只是一味地标榜忠义,那么即使有忠义的名声,也不能让天下安定。

三、简要赏析

《晁错论》是苏轼对历史人物晁错的评价文章,通过对晁错生平事迹的分析,提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真正的忠臣和贤士,不仅要有忠心和才智,更要有识人、用人、治人的能力。苏轼借此批评了当时一些士大夫只重名节、不重实效的风气,强调了“知人善任”的重要性。

这篇文章语言简练,逻辑严密,体现了苏轼作为一代文豪的思辨能力和政治洞察力。它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是对现实的警示,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