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数学:乘法结合律和除法分配律+练习x】在小学四年级的数学学习中,学生开始接触一些更为复杂的运算规律,比如乘法结合律和除法分配律。这些知识点虽然看起来简单,但却是后续学习更复杂运算的基础。掌握好这些内容,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计算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
一、什么是乘法结合律?
乘法结合律指的是:在进行多个数相乘时,无论先将哪两个数相乘,最后的结果都不会改变。也就是说,三个数相乘时,可以先算前两个数的积,再与第三个数相乘;也可以先算后两个数的积,再与第一个数相乘,结果是一样的。
公式表示为:
(a × b) × c = a × (b × c)
举例说明:
比如:(2 × 3) × 4 = 6 × 4 = 24
而 2 × (3 × 4) = 2 × 12 = 24
结果相同,说明乘法结合律成立。
二、什么是除法分配律?
除法分配律并不是像加法或乘法那样有明确的统一规则,但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可以利用“拆分”的方式来进行简便计算。例如,在除法中,如果被除数可以拆分成几个部分,那么可以分别对每个部分进行除法运算,再将结果相加。
需要注意的是:
除法并不满足交换律和结合律,因此不能随意调换位置或组合。但有时可以通过“拆分被除数”的方式来简化计算。
举例说明:
比如:(12 + 8) ÷ 4 = 20 ÷ 4 = 5
也可以这样计算:12 ÷ 4 + 8 ÷ 4 = 3 + 2 = 5
这说明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将除法看作是分配到各个加数上。
三、如何运用这些规律进行计算?
掌握这些运算规律可以帮助我们在做题时更加灵活地选择计算方法,提高计算效率。
例如:
计算:(5 × 6) × 2
根据乘法结合律,可以先算 6 × 2 = 12,再算 5 × 12 = 60
或者先算 5 × 6 = 30,再算 30 × 2 = 60
两种方法都正确,结果一样。
再如:
计算:(18 + 6) ÷ 3
可以先算 18 + 6 = 24,再算 24 ÷ 3 = 8
也可以用分配律:18 ÷ 3 + 6 ÷ 3 = 6 + 2 = 8
四、练习题(附答案)
1. 计算:(4 × 5) × 3
答: 60
2. 使用乘法结合律计算:2 × (7 × 5)
答: 70
3. 计算:(20 + 10) ÷ 5
答: 6
4. 用分配律计算:(15 + 10) ÷ 5
答: 5
5. 比较:(3 × 4) × 2 和 3 × (4 × 2),是否相等?
答: 相等,都是24
五、总结
乘法结合律和除法分配律是小学四年级数学中的重要知识点,它们帮助我们理解数字之间的关系,并在实际计算中起到简化运算的作用。通过多做练习题,逐步掌握这些规律,能够有效提升数学成绩和逻辑思维能力。
希望同学们在学习过程中勤于思考、多加练习,打好数学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