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middot及小雅《北山》)】《北山》是《诗经·小雅》中的一篇,全诗通过一位士人之口,表达了对当时社会不公、劳役繁重的不满与无奈。诗中情感真挚,语言质朴,展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在沉重负担下的生活状态,也反映了先民对公平与正义的渴望。
全诗共四章,每章四句,结构严谨,节奏分明。其内容大致如下:
> 陟彼北山,言采其蕨。未见君子,忧心惙惙。
> 既见君子,云胡不乐?
>
> 陟彼北山,言采其薇。未见君子,忧心如违。
> 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
> 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
> 威仪棣棣,不可选也。
>
> 忧心悄悄,愠于群小。觏闵既多,受侮不少。
> 静言思之,不能奋飞。
这首诗以“陟彼北山”起兴,描绘了诗人登上北山采蕨、采薇的情景。他心中思念着“君子”,但始终未能相见,内心充满忧虑。等到终于见到君子,却也无法释怀,心中仍有难以言说的苦闷。
第三章是全诗的高潮部分,“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诗人用石头和席子作比,表明自己内心的坚定与不可动摇。他强调自己的威仪端庄,不容轻慢。然而,尽管如此,他仍然受到小人的排挤与侮辱,内心充满压抑与愤懑。
最后一章写出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无奈。“静言思之,不能奋飞。”他静静思索,却无法摆脱困境,只能默默承受。
《北山》不仅是一首描写个人情感的诗,更是一幅反映社会现实的画卷。它揭示了当时社会中下层士人的艰难处境,以及他们在权力与压迫面前的无力感。同时,诗中也透露出一种坚韧不屈的精神,表现出古人面对苦难时的坚持与自尊。
在《诗经》众多作品中,《北山》虽不如《关雎》《蒹葭》那样广为传诵,但它所表达的情感却更加深沉、真实。它不仅是古代劳动者的悲歌,也是后世文人抒发胸臆的重要参考。无论是从文学价值还是历史意义来看,《北山》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