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原文)】“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这句话,出自《左传·僖公十五年》。原文为:“子犯曰:‘战,勇也;再而衰,三而竭。’公曰:‘吾不能也。’对曰:‘天命不佑,非战之罪也。’于是,晋侯退舍,以避其锋。及秦伯与晋侯会于河曲,秦伯欲战,晋侯辞之。秦伯怒,遂与晋战,大败之。君子曰:‘是役也,晋侯能以德胜,而秦伯以力败。’”
不过,现代人常引用的“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并非直接出自《左传》,而是后世文人根据古意加以提炼、润色后的表达,常见于诗词、文章中,用来形容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挽救国家或社会于崩溃边缘的人物或行为。
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在巨浪即将倾覆时奋力拉住,在高楼即将倒塌时设法支撑。它象征着一种英雄气概和责任感,强调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力挽狂澜的重要性。
在历史上,许多仁人志士都曾用这句话来形容自己的使命与担当。例如,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写道:“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他以忠诚之心辅佐刘禅,正是“扶大厦之将倾”的典范。又如岳飞,面对金兵入侵,他毅然请缨,誓死抗敌,正是“挽狂澜于既倒”的写照。
在今天,“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依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无论是在国家面临危机时,还是在个人遭遇困境时,都需要有这样一种精神——不畏艰难、敢于担当、迎难而上。
这句话不仅是对历史人物的赞美,更是对当代人的一种激励。它提醒我们:在风雨飘摇之际,唯有坚定信念、勇于行动,才能真正改变局势,守护希望。
因此,无论是身处何种境地,我们都应铭记:真正的英雄,不是在顺境中风光无限,而是在逆境中挺身而出,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