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语文真题全国1卷语文试题及答案汇总解析版】2018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简称“高考”)于6月7日至8日举行,其中语文科目作为首门考试,备受考生与家长关注。全国I卷作为使用范围较广的试卷之一,其命题风格、题型分布以及难度设置一直受到广泛讨论。本文将对2018年全国I卷语文试题进行系统梳理,并结合官方答案和权威解析,为考生提供一份详尽的参考材料。
一、试卷结构概述
2018年全国I卷语文试卷整体保持了稳定的结构形式,分为现代文阅读、古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和写作四个部分,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1.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本部分主要考查学生对文章主旨、逻辑结构和作者观点的理解能力。题目设置较为基础,但对学生的概括能力和信息提取能力有一定要求。
2. 古代诗文阅读
包括文言文阅读和古诗词鉴赏两部分。文言文选材典型,注重实词、虚词、句式等基础知识的考查;古诗词则侧重于意象分析与情感表达的理解。
3. 语言文字运用
包含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词语运用、语病辨析、修辞手法以及语言表达能力的掌握情况。
4. 写作
作文题目延续了近年来“任务驱动型”写作的特点,要求考生在特定情境下展开思考与表达,注重逻辑性与思想深度。
二、试题亮点与难点分析
1. 现代文阅读:紧扣现实,注重思辨
2018年全国I卷现代文阅读选取了一篇关于“人工智能与人类关系”的论述类文章,内容贴近时代热点,引导学生关注科技发展对社会的影响。题目设计上,既有对原文信息的直接理解,也有对作者观点的深入分析,体现出对考生思维能力的综合考察。
2. 古诗文阅读:传统与创新结合
文言文阅读选自《史记·项羽本纪》,内容经典,语言规范,适合考查学生的文言文基础。古诗词鉴赏部分选用的是杜甫的《秋兴八首》(其一),考查学生对诗歌意境、情感表达和艺术手法的把握。
3. 语言文字运用:细节考察能力
该部分题目涉及成语使用、病句修改、标点符号应用等,看似简单,但实际考查的是学生对语言规范的敏感度和运用能力。特别是语句衔接题,需要考生具备较强的逻辑推理能力。
4. 写作:强调立意与结构
2018年的作文题目是“写给未来2035年的自己”,要求考生以书信的形式表达对未来的期望与思考。这一题目既贴近生活,又具有一定的开放性,鼓励考生结合自身经历与社会背景展开论述,体现了新课改背景下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
三、答案与解析要点
由于篇幅限制,此处仅对部分重点题型进行简要解析:
- 文言文翻译题:注意古今异义词和特殊句式的准确转换,如“沛公军霸上”应译为“刘邦驻扎在霸上”。
- 古诗词鉴赏:需抓住诗中意象(如“孤舟”、“寒江”等),分析诗人的情感寄托。
- 作文审题:明确写作对象(未来2035年的自己)、写作目的(表达希望与反思)和写作语气(真诚自然)。
- 语言运用题:注重语境判断,避免因误解而误选答案。
四、备考建议
对于即将参加高考的学生而言,2018年全国I卷语文试题提供了宝贵的复习资料。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夯实基础:加强文言文词汇、语法和常见句式的积累;
2. 提升阅读能力:多读优秀文章,培养对文本的整体感知和深层理解;
3. 强化写作训练:通过模仿范文、练习议论文结构,提高表达清晰度与逻辑性;
4. 重视真题演练:通过做历年真题,熟悉题型变化和命题思路。
结语
2018年全国I卷语文试题在保持稳定的基础上,也展现出一定的创新性和导向性,反映了当前语文教学改革的方向。无论是对于正在备考的高三学生,还是对语文教育感兴趣的人士,这份试题及其解析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希望每一位考生都能从中汲取经验,从容应对即将到来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