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教案:蜡烛燃烧的现象(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一、活动目标:
1. 认知目标:通过观察蜡烛燃烧的过程,了解燃烧的基本现象及燃烧所需的条件。
2. 技能目标: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学会用语言描述所见所感。
3. 情感目标:激发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兴趣,增强安全意识,懂得正确使用火源。
二、活动准备:
- 蜡烛若干(带烛台)
- 火柴或打火机(由教师操作)
- 小盘子或玻璃杯
- 水、小石子
- 记录纸、彩笔
三、活动过程:
1. 导入环节(5分钟)
教师提问:“你们见过蜡烛燃烧吗?它会发出什么光?会有什么声音?”引导幼儿回忆生活经验,激发兴趣。
2. 观察与实验(15分钟)
(1)教师点燃一支蜡烛,让幼儿观察火焰的颜色、形状以及蜡烛的变化。
(2)引导幼儿用语言描述:“火焰是怎样的?蜡烛变短了吗?有没有气味?”
(3)进行简单实验:
① 将蜡烛放在小盘子里,点燃后用玻璃杯罩住,观察火焰是否会熄灭。
② 在另一个盘子里加入水和小石子,将蜡烛放入水中,观察火焰是否能持续燃烧。
3. 讨论与分享(10分钟)
引导幼儿讨论:“为什么用杯子罩住蜡烛后火焰会熄灭?”“为什么蜡烛在水里不能继续燃烧?”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教师适时给予引导和总结。
4. 总结与延伸(5分钟)
教师总结:“蜡烛燃烧需要空气中的氧气,如果被隔绝了空气,火焰就会熄灭。同时,水不能支持燃烧,所以蜡烛在水里也会熄灭。”
最后,教师提醒幼儿:“虽然蜡烛很有趣,但我们一定要在大人帮助下使用火源,注意安全。”
四、活动延伸:
可以让幼儿回家后和家长一起观察家里的蜡烛或灯泡,记录它们的发光特点,并在下次活动中分享。
五、教学反思:
本活动通过直观的实验操作,帮助幼儿理解燃烧的基本现象,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结合更多生活中的科学现象,进一步拓展幼儿的科学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