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山水》第二课时课堂教学实录】一、教学目标
1. 通过朗读与品析,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桂林山水的优美景色。
2. 学习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体会语言的生动性与形象性。
3. 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体会文章的语言特色,学习如何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描写景物。
- 难点: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经验,展开想象,感悟文字背后的意境。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桂林山水》这篇课文,知道了桂林的山和水都非常有名。今天我们继续走进这篇课文,看看作者是如何用文字描绘出这幅美丽画卷的。
生:(齐声)好!
师:请同学们翻开课本,再读一遍课文,思考一个问题:文中哪些句子让你觉得特别美?为什么?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二)整体感知(8分钟)
师:谁来分享一下你找到的优美句子?
生1:我觉得“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这句话很美,因为用了比喻,让山的形象更生动了。
生2:我最喜欢“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句话,因为它用了排比句,读起来很有节奏感。
师:大家说得非常好!这些句子不仅写出了桂林山水的特点,还让我们仿佛看到了那里的风景。接下来,我们一起深入分析这些句子,看看作者是怎么写的。
(三)精读赏析(15分钟)
师:我们先来看第一段,“桂林山水甲天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生:意思是桂林的山水是全国最美的。
师:对,这句话是全文的总起句,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接下来,“山是山,水是水”——这里的“山”和“水”指的是什么?
生:应该是桂林的山和水。
师:没错。作者在这里用了对比的手法,把普通的“山”和“水”提升到一种独特的美感中。接着,“桂林的山真奇啊……”这一段,作者用了三个比喻,分别把山比作“老人、巨象、骆驼”,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生:让读者更容易想象山的样子,也更有画面感。
师:很好!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形象化描写”。那么“漓江的水真静、真清、真绿”这段,又有什么特点?
生:用了排比句,增强了语势,也让读者感受到水的不同特点。
师:是的,排比句不仅使语言更有节奏感,还能突出事物的特征。我们一起来朗读这段话,感受它的美。
(学生齐读课文第三段)
(四)拓展延伸(10分钟)
师:如果让你用一句话来形容桂林的山水,你会怎么写呢?可以模仿课文中的表达方式。
生1:桂林的山真秀啊,像一幅水墨画。
生2:桂林的水真柔啊,像一条碧绿的绸带。
生3:桂林的山水真是人间仙境,让人流连忘返。
师:大家的表达都很有创意!其实,写作的关键就在于观察和想象。希望同学们以后也能像作者一样,用心去感受身边的美景,用文字记录下来。
(五)课堂小结(2分钟)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不仅欣赏了桂林山水的美丽,还学习了作者如何用生动的语言来描写景物。希望大家能够将这些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
四、板书设计
```
《桂林山水》第二课时
1. 语言特点:
- 比喻:山如老人、巨象、骆驼
- 排比:水静、清、绿
2. 写作方法:
- 观察细致
- 想象丰富
- 语言生动
```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学生为主体,注重朗读与品析,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感受语言之美。同时,通过仿写练习,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提升了他们的语文素养。今后可适当增加一些多媒体素材,帮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桂林山水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