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知识 > 精选范文 >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251条

更新时间:发布时间:

问题描述: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251条,急!求解答,求不鸽我!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7-28 11:10:39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251条】“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者,表未解也,可发汗,宜桂枝汤。”

这条经文出自《伤寒论》阳明篇,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深刻的辨证思路。我们常说“阳明病”,其本质是里热实证,通常表现为大汗、口渴、烦躁、便秘等一派内热之象。但此处却提到“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这些症状似乎与典型的阳明证不符,反而更接近太阳表证的表现。

那么,为什么在阳明病中会出现表证未解的情况呢?这说明患者可能在发病初期已经出现了太阳病,但由于治疗不当或体质差异,导致邪气未尽,进而内传入里,形成阳明病。此时虽已入阳明,但外邪尚未完全解除,所以仍有表证的残留。

“脉迟”是阳明病中少见的症状,正常情况下阳明病多见数脉或洪脉,表示里热炽盛。而脉迟则提示阳气不足或邪气未尽,结合“汗出多”和“微恶寒”,更说明体内阳气有所损伤,表邪未解。

因此,张仲景提出“可发汗,宜桂枝汤”。桂枝汤原本是太阳中风的主方,具有调和营卫、解肌发表的作用。在这里用于阳明病中的表未解,体现了“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辨证思想。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并不是说阳明病都可以用桂枝汤,而是强调在特定情况下,即使处于阳明阶段,若仍有表证存在,仍需先解表。这为我们临床辨证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不能一概而论,必须审慎观察患者的脉象、症状变化,灵活运用方药。

总之,第251条虽短,却提醒我们在面对复杂病情时,不可忽视表证的存在,亦不可因病位不同而忽略整体辨证。只有细致观察,才能做到“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