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整理】《美术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知识点归纳】在教育改革不断推进的背景下,美术作为一门重要的艺术学科,逐渐受到更多关注。尤其在教师资格证考试中,《美术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成为考查重点之一。为了帮助考生系统掌握相关知识,本文对2017年整理的相关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便于理解和记忆。
一、美术基础知识
1. 美术的定义与分类
美术是通过视觉形象来表现人类思想情感的艺术形式,主要包括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艺术、书法、摄影等门类。不同门类具有各自的特点和表现方式。
2. 美术的发展历程
从原始社会的岩画、彩陶,到古代的青铜器、壁画,再到近现代的油画、装置艺术等,美术的发展反映了不同时期的文化特征和社会风貌。
3. 美术语言的基本元素
包括线条、色彩、形状、空间、质感、构图等,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美术作品的表现力。
二、美术教学理论与方法
1. 美术课程标准
根据国家颁布的《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美术教学应注重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强调“以美育人”的教育理念。
2. 教学原则
如启发性、实践性、创造性、综合性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遵循这些原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
3. 教学方法
常见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示范法、练习法、讨论法、项目式学习等。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提高课堂效率。
三、美术教学设计与实施
1. 教学目标设计
教学目标应明确、具体、可操作,涵盖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
2. 教学内容选择
应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兼顾基础性与拓展性。
3. 教学活动组织
包括导入、讲解、示范、练习、评价等环节,每个环节都应环环相扣,形成完整的教学流程。
四、美术评价与反思
1. 评价方式
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参与度、创意表达、合作能力等。
2. 反思与改进
教师应在教学后进行反思,分析教学效果,查找不足,不断优化教学策略,提升教学质量。
五、美术教师的专业素养
1. 美术专业知识
教师应具备扎实的美术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能够准确地指导学生进行创作和欣赏。
2. 教育心理学知识
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能够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进行因材施教。
3. 教学组织与管理能力
良好的课堂管理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有助于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提升教学效果。
结语:
《美术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不仅是一门考试科目,更是美术教育工作者必须掌握的核心内容。通过对上述知识点的系统梳理,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美术教学的本质,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从而更有效地开展美术教学工作,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