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钟山记理解性情境情景默写-20211028175400】《石钟山记》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一篇游记散文,文章通过作者实地考察石钟山的过程,表达了对“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的批判态度,强调了实践与观察的重要性。本文不仅文笔优美,而且思想深刻,常被作为语文教学中的重点篇目。
在进行《石钟山记》的理解性、情境性、情景默写训练时,学生不仅要熟悉文章内容,还要能够结合具体语境进行记忆和运用。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理解性默写题目及答案,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文本
1. 文中描写石钟山地理位置的句子是: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
2. 作者提出疑问的句子是:
“余尤疑之。”
3. 作者认为“人云亦云”不可取的原因是: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4. 文中描写夜晚听觉感受的句子是:
“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5. 作者最终得出结论的句子是:
“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6. 文中提到“石钟山”得名由来的两种说法是:
一种是“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另一种是“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7. 作者在文中表达自己探究精神的句子是: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
8. 文中体现作者实事求是态度的句子是:
“古之人不余欺也。”
9. 文中描写环境险峻的句子是:
“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10. 文中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通过对这些句子的反复诵读和理解,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体会苏轼在《石钟山记》中所传达的思想情感与写作技巧。同时,在情境性默写中,教师也可以设计一些贴近生活或历史背景的问题,如“如果你是苏轼,面对石钟山的奇景,你会如何描述?”等,以增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总之,《石钟山记》不仅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更是一篇富有哲理的议论文。通过理解性、情境性、情景默写的练习,学生不仅能提高语文素养,还能培养严谨的治学态度和独立思考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