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1】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注释与解析:
本文为《师说》的第一部分,是唐代文学家韩愈所著的一篇议论文。文章开篇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的观点,强调了教师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接着指出当时社会中“师道之不传”的现象,批评了士大夫阶层对求师的轻视和偏见。韩愈认为,无论身份高低,只要懂得道理,就值得尊敬和学习。最后通过举例说明圣人尚且有师,鼓励人们打破世俗偏见,尊重知识和学问。
这篇文章语言简练,逻辑严密,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和教育意义,至今仍被广泛传诵和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