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知识 > 精选范文 >

柱下独立承台桩基础设计例题

更新时间:发布时间:

问题描述:

柱下独立承台桩基础设计例题,有没有人在啊?求不沉底!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7-21 17:26:36

柱下独立承台桩基础设计例题】在建筑工程中,桩基础是一种常见的深基础形式,尤其适用于地基承载力较低或上部结构荷载较大的情况。其中,柱下独立承台桩基础是较为典型的一种结构形式,常用于多层或高层建筑的承重柱下方,通过多个桩体共同承担上部结构传递下来的荷载,并通过承台将荷载均匀分布至各桩。

以下将通过一个实际的设计例题,详细说明柱下独立承台桩基础的设计过程与关键计算步骤。

一、工程概况

某办公楼为五层框架结构,柱网尺寸为6m×6m,柱截面为400mm×400mm,柱顶作用的轴向压力标准值为N = 1200kN(包括恒载和活载),弯矩M = 150kN·m,剪力V = 80kN。地基土层为中砂层,其承载力特征值fak = 180kPa,地下水位埋深为3.0m。

二、设计目标

选择合适的桩型、布置方式及桩数,确保桩基满足承载力、沉降及结构安全要求。

三、设计步骤

1. 确定桩型与布置方式

根据地质条件,选用钻孔灌注桩,直径为800mm,桩长为12m。采用四桩承台,按正方形布置,桩中心距为2.5m。

2. 单桩竖向承载力计算

根据《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2008):

$$

Q_{ua} = Q_{sa} + Q_{pa}

$$

其中:

- $ Q_{sa} $:侧阻力标准值

- $ Q_{pa} $:端阻力标准值

假设桩周土为中砂,侧摩阻力标准值取q_s = 40kPa,桩端土为中砂,端阻力标准值取q_p = 200kPa。

则:

$$

Q_{sa} = \pi d L q_s = 3.14 \times 0.8 \times 12 \times 40 = 1205.76 \, \text{kN}

$$

$$

Q_{pa} = A_p q_p = \frac{\pi}{4} \times 0.8^2 \times 200 = 100.53 \, \text{kN}

$$

$$

Q_{ua} = 1205.76 + 100.53 = 1306.29 \, \text{kN}

$$

单桩竖向承载力设计值:

$$

Q_u = \frac{Q_{ua}}{\gamma_s} = \frac{1306.29}{1.65} \approx 791.7 \, \text{kN}

$$

3. 承台受力分析

柱底荷载为:

- 轴力:N = 1200kN

- 弯矩:M = 150kN·m

- 剪力:V = 80kN

承台为四桩正方形布置,桩间距为2.5m,桩心到承台边缘距离为1.25m。

考虑偏心荷载作用下的桩反力,计算最不利桩的反力值:

$$

P_{max} = \frac{N}{n} + \frac{M \cdot e}{\sum r_i^2}

$$

其中:

- n = 4(桩数)

- M = 150kN·m

- e = 1.25m(偏心距)

- ∑r_i² = 4 × (1.25)^2 = 6.25

$$

P_{max} = \frac{1200}{4} + \frac{150 \times 1.25}{6.25} = 300 + 30 = 330 \, \text{kN}

$$

由于P_max < Q_u(330kN < 791.7kN),因此单桩承载力满足要求。

4. 承台配筋计算

承台底面配置双层钢筋,混凝土强度等级C30,钢筋HRB400。

根据弯矩计算配筋面积:

$$

M = P_{max} \times a = 330 \times 1.25 = 412.5 \, \text{kN·m}

$$

按照规范计算配筋率,最终确定承台底部配筋为Φ25@200,顶部配筋为Φ20@200。

四、结论

通过上述设计过程,该柱下独立承台桩基础满足承载力、结构安全及变形控制要求,能够有效传递上部结构荷载至深层土层,保证建筑物稳定可靠。

备注:本例题为简化设计,实际工程中需结合地质勘察报告、荷载组合、施工条件等进行详细计算与验算。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