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材分析
《有的人》是现代诗人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十三周年而创作的一首诗歌。全诗通过对比“有的人”与“有的人”的不同人生选择和价值取向,表达了对那些为人民利益而奋斗的人的崇敬之情,同时也批判了那些自私自利、欺压百姓的反动派。诗歌语言简练、情感真挚,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 理解诗歌内容,掌握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 学习并积累有关诗歌表现手法的词汇,如“对比”、“象征”等。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朗读、品析、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涵。
- 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懂得尊重为人民作出贡献的人。
-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 重点: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其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 难点:体会诗歌中“有的人”所代表的不同人生价值取向,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四、教学准备
-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朗诵音频、相关背景资料(如鲁迅生平简介)。
-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找有关鲁迅及臧克家的相关信息。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1. 导入新课(5分钟)
- 通过提问或展示鲁迅的照片、名言,引出课题。
- 提问:“你认为什么样的人值得我们尊敬?”
2.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
-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跟读。
- 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受诗歌的节奏与情感。
- 提问: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你有哪些初步的理解?
3. 字词积累与疏通文意(10分钟)
- 教学重点词语,如“骑在人民头上”、“俯下身子”等。
- 分段讲解诗句,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第二课时:深入分析,品味语言
1. 合作探究,对比分析(15分钟)
- 分组讨论:诗中“有的人”分别指哪些人?他们的行为有何不同?
- 引导学生找出对比句,如“把名字刻入石头的人,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与“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2. 赏析语言,体会情感(10分钟)
- 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语言特点,如简洁有力、富有节奏感。
- 讨论:为什么作者要用“有的人”来指代不同类型的人?
3. 拓展延伸,联系现实(10分钟)
- 引导学生思考:在今天,我们身边有没有像“有的人”那样的人?
- 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经历谈感受,增强情感共鸣。
第三课时:总结升华,深化主题
1. 回顾梳理,总结提升(10分钟)
- 回顾诗歌内容,总结对比手法的作用。
- 引导学生归纳诗歌的主题思想。
2. 情感升华,课堂小结(5分钟)
- 教师总结:诗歌告诉我们,真正有价值的人生是为他人、为社会作出贡献的人生。
- 鼓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3. 布置作业(5分钟)
- 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有的人”的理解。
- 仿写一首小诗,表达你对某个人的敬佩之情。
六、板书设计
```
《有的人》教学设计
一、作者:臧克家
二、体裁:现代诗
三、主题:歌颂为人民奉献的人,批判自私自利的人
四、手法:对比、象征
五、情感:敬仰、批判、反思
```
七、教学反思(教师可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填写)
本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主体,注重文本细读与情感体验,力求在语言学习与思想教育之间找到平衡点,帮助学生在阅读中获得精神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