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6年的浙江省高考语文试卷中,诗歌鉴赏部分选取了南宋诗人刘克庄的《北来人二首》,作为考查学生文学理解与赏析能力的重要题目。这首诗以其深沉的情感、鲜明的对比和深刻的历史背景,成为考生们需要重点分析的对象。
一、诗歌原文
《北来人二首》(其一)
试说中原事,风尘起洛阳。
衣冠皆北去,谁复问沧桑?
万里河山外,孤城日月长。
犹闻旧时语,未改故园香。
《北来人二首》(其二)
南望长安路,愁云锁大江。
衣冠今已矣,魂梦尚飞扬。
回首烟波里,家山渺渺茫。
欲将心事寄,空对夕阳黄。
二、诗歌内容简析
这两首诗均以“北来人”为视角,描绘了战乱背景下中原百姓流离失所、思念故土的情景。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沉的感慨,表达了对国家兴亡、人民苦难的深切关注。
- 其一:开篇即点出“中原事”,引出对历史变迁的思考。接着描写衣冠南渡、国破家亡的惨状,最后以“故园香”作结,表达对故乡的眷恋之情。
- 其二:诗人站在南方回望北方,感叹“长安路”已被“愁云”遮蔽,表达对故国的怀念与无奈。结尾“空对夕阳黄”则渲染出一种苍凉、悲怆的氛围。
三、考点解析与答案要点
在高考诗歌鉴赏题中,通常会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查:
1. 意象与情感分析
- “衣冠”象征士族阶层,暗示社会动荡;
- “风尘”、“愁云”等词语营造出压抑、沉重的氛围;
- “故园香”、“家山”等意象寄托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情。
2. 艺术手法
- 对比手法:如“北去”与“南望”、“旧时语”与“今已矣”形成强烈反差;
- 意境营造: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烘托出人物内心的孤寂与忧伤。
3. 思想感情
- 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 抒发了对故土的思念与无法回归的无奈;
- 反映了南宋时期人民在战乱中的痛苦生活。
四、诗歌翻译
其一
试着讲述中原的往事,战火已在洛阳兴起。
士族纷纷向北逃亡,还有谁来关心这世事的变迁?
万里之外的河山,只剩一座孤城漫长地守望着日月。
仍然能听到昔日的话语,故乡的气息依旧未改。
其二
南望长安的道路,被愁云封锁在大江之畔。
衣冠早已消逝,唯有魂梦仍在飞舞。
回望那烟波浩渺的地方,家乡已遥不可及。
想要把心中的苦闷倾诉,却只能对着落日长叹。
五、总结
刘克庄的《北来人二首》不仅是一组抒情诗,更是一幅历史画卷。它通过个人的视角,折射出整个时代的悲剧。对于考生而言,理解这些诗句背后的历史背景、情感内涵以及艺术特色,是答好这类诗歌鉴赏题的关键。
在备考过程中,建议同学们多读多思,结合时代背景深入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从而提升自己的文学鉴赏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