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式微》是《诗经·邶风》中的一篇,全诗虽短小精悍,却蕴含着深刻的情感与社会现实的反映。它以简练的语言描绘了劳动者在艰苦环境中的辛劳与无奈,表达了对统治者不体恤民情的不满和对生活改善的渴望。
一、原文
> 式微式微,胡不归?
> 微君之故,胡为乎泥中?
二、白话翻译
天色渐暗啊天色渐暗,为何还不回家?
如果不是为了君王的事,我怎么会沦落在这泥泞之中?
三、诗歌解析
这首诗虽然只有四句,但每句都饱含情感。首句“式微式微”重复使用,强调夜幕降临、天色昏暗,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处境的艰难。第二句“胡不归?”是诗人内心的质问,表达出对归家的强烈渴望与对现状的不满。
后两句则进一步解释了“不能归”的原因——“微君之故”,即并非自己愿意如此,而是因为君主的差遣或命令,迫使其不得不忍受困苦。“胡为乎泥中?”则是对这种命运的愤懑与控诉,表现出一种无力改变现实的悲凉情绪。
四、艺术特色
1. 语言简练,意蕴深远
全诗仅四句,但每一句都富有深意,通过简洁的语言传达出复杂的情感与社会背景。
2. 反复手法增强情感
“式微式微”这一重复句式,不仅增强了节奏感,也强化了诗人内心的焦虑与无奈。
3. 对比鲜明,寓意深刻
诗中通过“归”与“泥中”的对比,突出了劳动者的艰辛与不被理解的处境,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阶级矛盾。
五、思想内涵
《式微》不仅是一首描写个人境遇的诗,更是一面镜子,映射出古代社会中底层人民的生活状态。它表达了对不公待遇的不满,也体现了对自由与尊严的追求。同时,诗中流露出的思乡之情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也让读者感受到一种普遍的人性共鸣。
六、结语
《式微》虽短,却以其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社会意义,在《诗经》中占据了一席之地。它不仅是对个体命运的写照,更是对时代精神的反映。今天重读这首诗,依然能让我们感受到那份来自远古的呐喊与呼唤,提醒我们珍惜当下的生活,关注那些仍在艰难中坚持前行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