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出自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七言绝句。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清明时节的春景与游子的思乡之情,意境深远,情感真挚,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经典之作。
一、“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的意思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
“我问哪里有酒店,牧童远远地指着杏花村。”
整句诗通过一个问路的场景,引出了一个充满诗意的画面。诗人行走在清明时节的细雨中,心中感到孤寂与惆怅,于是向一位牧童打听是否有酒家可以歇脚。牧童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用手指向远处的杏花村,这一动作不仅表现了乡村的宁静与纯朴,也暗示了杏花村可能是一个有酒的地方。
二、全诗原文及翻译
原文: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翻译:
清明节的雨下得纷纷扬扬,
路上的行人愁绪满怀,心神恍惚。
我问哪里有酒家?
牧童远远地指着杏花村。
三、全诗赏析
1. 情感基调:
全诗以“清明”为背景,点明了节日的特殊氛围。清明是祭祖扫墓的日子,常伴随着哀思与忧伤。诗中“路上行人欲断魂”一句,生动地表达了游子在异乡的孤独与思念,情感深沉而真挚。
2. 意象运用:
- “雨纷纷”:描绘出清明时节的阴冷天气,营造出一种凄清的氛围。
- “杏花村”:既是具体的地点,也象征着春天的美好与生活的希望。杏花盛开的村庄,给人以温暖和安慰,与前文的“断魂”形成鲜明对比,增强了情感的张力。
3. 结构紧凑,语言凝练:
四句诗,每句七个字,结构整齐,节奏明快。语言简练却富有画面感,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一幅清明雨景图,令人回味无穷。
4. 文化内涵:
这首诗不仅是对自然景色的描写,更是对人生情感的深刻表达。它反映了古人对自然、对生活的细腻观察,以及对亲情、乡情的深切怀念。
四、结语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不仅是一句诗,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它让我们在繁忙的现代生活中,回望那一抹春色、一丝温情,感受到古诗词中那份悠远而深邃的情怀。杜牧以其独特的笔触,将清明的雨、杏花的香、牧童的指,化作一首永恒的诗篇,流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