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百科知识 > 精选范文 >

辛弃疾《太常引(middot及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赏析)

更新时间:发布时间:

问题描述:

辛弃疾《太常引(middot及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赏析),跪求万能的知友,帮我看看!

最佳答案

推荐答案

2025-06-27 09:20:54

在南宋词坛中,辛弃疾是一位极具个性与才华的词人。他的作品不仅情感深沉,而且题材广泛,既有对国家命运的忧虑,也有对个人情怀的抒发。其中,《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便是他借中秋明月抒发心志的一篇佳作。

这首词以“建康中秋夜”为背景,描绘了作者在中秋之夜独自望月时的心境。建康,即今天的南京,是南宋时期的重要都城之一,也是辛弃疾曾经驻守、感慨万千的地方。此时的他,虽身处异地,但心中却充满了对故土的思念和对时局的忧虑。

全词开篇便点明时间与地点:“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这里,“秋影”指月亮,“金波”则是形容月光如水般流淌。词人用“飞镜”比喻月亮,形象生动,富有诗意。接着,“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这一句则将视角转向了传说中的嫦娥,借问月之语表达了自己年华易老、壮志难酬的感慨。

下阕转入更深的情感表达:“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这是辛弃疾一贯的豪迈气概,他渴望能乘风而上,俯瞰祖国山河,表现出强烈的爱国情怀。然而,现实却让他无法实现这一愿望,因此他只能发出“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的感叹。这里的“桂婆娑”指的是月中的桂树,也象征着阻碍光明的因素。词人希望砍去这些障碍,让清辉洒满人间,寓意着驱除黑暗、追求光明的理想。

整首词语言凝练,意境深远,既有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也有对人生际遇的深刻思考。辛弃疾通过中秋夜的明月,寄托了自己的理想与抱负,同时也流露出对现实的无奈与愤懑。

这首词不仅是辛弃疾个人情感的写照,更体现了南宋士大夫在国势衰微、战乱频仍的时代背景下,那种忧国忧民、壮志未酬的复杂心境。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宋词中不可多得的精品之作。

免责声明:本答案或内容为用户上传,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如遇侵权请及时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