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
- 理解杜甫《登高》的创作背景及诗歌主旨。
- 掌握诗中运用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对仗、比喻、借景抒情等。
- 能够准确朗读并背诵全诗。
2. 过程与方法
- 通过反复诵读、品析诗句,体会诗人的情感变化。
- 引导学生结合历史背景分析诗歌的思想内涵。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情怀,增强学生的文学素养与人文关怀意识。
-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掌握诗中表达的情感。
- 难点:体会杜甫在诗中所表现的深沉悲凉与壮志未酬的复杂情感。
三、教学准备:
- 多媒体课件(含诗歌朗诵音频、相关图片)
- 杜甫生平简介资料
- 《登高》原文及相关注释材料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5分钟)
- 教师提问:“你是否曾在某个高处远眺?那一刻你的心情如何?”
- 引出“登高”这一主题,介绍杜甫的生平背景,说明他晚年漂泊、生活困顿,借此引出《登高》这首诗的创作情境。
2. 初读感知(10分钟)
-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字音、节奏。
- 教师示范朗读,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 提问:诗中描写了哪些自然景象?这些景象给你怎样的感受?
3. 精读赏析(20分钟)
- 分句讲解,逐句分析:
-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分析:描绘秋日江边的肃杀景象,营造出苍凉氛围。
-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分析:写景壮阔,暗喻人生短暂、时光流逝。
-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分析:表达诗人长期漂泊、孤独无依的苦闷。
-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分析:道出诗人一生坎坷,身心俱疲,连借酒消愁也成奢望。
- 小组讨论:诗中哪些句子最能打动你?为什么?
4. 深入探究(15分钟)
- 结合杜甫的生平经历,分析其创作动机。
- 引导学生思考:杜甫为何在登高时产生如此深沉的感慨?
- 引申到个人与时代的关系,探讨“诗史”与“诗圣”的含义。
5. 总结提升(5分钟)
- 回顾诗歌内容,总结作者情感变化:由景入情,由悲而叹,情感层层递进。
- 强调杜甫诗歌的现实主义风格和深刻思想性。
- 鼓励学生将这种情感体验迁移到自己的生活中,学会面对困境。
6. 布置作业(5分钟)
- 背诵《登高》,并写出自己对“万里悲秋常作客”的理解。
- 阅读杜甫其他作品(如《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比较其情感表达方式。
五、板书设计:
```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 → 苍凉
渚清沙白 → 寂寞
落木萧萧 → 流逝
长江滚滚 → 永恒
悲秋常作客 → 孤独
百年多病独登台 → 苦闷
艰难苦恨繁霜鬓 → 忧愤
潦倒新停浊酒杯 → 无奈
```
六、教学反思(教师自评):
本节课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走进杜甫的内心世界,激发了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在今后的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加强学生对诗歌语言的品味与情感体验,提高课堂互动性和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