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我逐渐意识到,语言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情感与思想的桥梁。而“叙事教学”作为一种以故事为核心的教学方式,正悄然改变着课堂的面貌,也让我对语文教学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记得有一次,在教授《小英雄雨来》这篇课文时,我没有像以往那样直接讲解生字词、分析段落结构,而是先让学生们闭上眼睛,听我讲述一个关于“勇敢”的故事。孩子们听得入神,有的甚至悄悄流下了眼泪。课后,他们纷纷举手发言,说:“老师,我觉得雨来很勇敢,我也想做一个像他一样的人。”那一刻,我深刻体会到,当学生真正走进故事中,他们的心灵也被触动了。
于是,我开始尝试在课堂上多引入一些贴近生活、富有情感的故事。比如在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我会结合一些历史背景,引导学生去感受那个时代人们的苦难与希望;在讲《草船借箭》时,我会让学生分角色扮演,让他们在表演中体会人物的性格与智慧。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理解力和表达能力。
叙事教学的魅力在于它能让学生从“听故事”到“讲故事”,再到“写故事”。我鼓励学生们在课后记录自己的生活点滴,写下自己最难忘的一件事。起初,很多孩子觉得写作很难,但当我把他们的故事编成小册子,贴在教室的展示墙上时,他们的眼睛亮了起来。原来,写作并不是一件枯燥的事情,而是一种表达自我的方式。
当然,叙事教学并非一蹴而就。它需要教师不断积累素材、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更重要的是要有一颗善于观察、乐于倾听的心。只有真正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才能找到最适合他们的教学方式。
如今,我的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孩子们也更加热爱语文。他们开始主动阅读、积极表达,甚至在课间也会讨论起自己喜欢的故事。这让我坚信,语文教育不仅仅是教学生识字、读书、写作,更是通过一个个动人的故事,点亮他们心中的光。
在未来的教学道路上,我将继续探索叙事教学的更多可能性,让语文课堂成为孩子们心灵成长的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