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背景
《望岳》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全诗以雄浑的笔触描绘了泰山的壮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立志攀登人生高峰的豪情。作为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经典篇目,《望岳》不仅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还蕴含着深厚的情感与哲理,适合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文本分析与情感体验。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目标:
- 掌握诗歌的基本常识,了解作者杜甫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
-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景物描写与情感表达的关系。
- 学会赏析古诗的语言美与意境美。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 通过朗读、品析、讨论等方式,提升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
- 引导学生结合自身生活经验,感受诗人的情感世界。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勇于追求理想的品格。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 重点: 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 难点: 领会“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所蕴含的哲理与人生志向。
四、教学过程设计
1. 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通过展示泰山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提问:“你是否去过泰山?你心中最美的山是什么样的?”引发学生思考,自然引出课题。
2. 初读感知(10分钟)
-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纠正字音。
- 教师范读,引导学生注意节奏与情感。
- 学生齐读,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3. 精读品析(20分钟)
- 分组讨论:找出诗中描写的景物,并分析其特点。
- 教师引导学生逐句讲解,理解诗意。
-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写泰山的高大与广阔。
-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表现泰山的神奇与壮丽。
-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描绘山中云雾缭绕,飞鸟归林的景象。
-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达诗人不畏艰难、志在登高的豪情。
4. 拓展延伸(10分钟)
- 结合杜甫的生平经历,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当时的心境。
- 讨论:“你有没有类似‘登高望远’的经历?你从中获得了什么感悟?”
5. 总结升华(5分钟)
- 教师总结诗歌的主题思想,强调诗人胸怀大志、积极进取的精神。
- 引导学生联系现实,思考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应具备怎样的精神品质。
6. 作业布置
- 背诵并默写《望岳》。
- 写一篇短文,谈谈你对“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理解。
五、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他们的古诗鉴赏能力。同时,注重情感教育,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今后可在课堂中加入更多互动环节,增强学生的参与感与表达能力。
六、板书设计
```
《望岳》教学案例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主题:热爱山河、志存高远
手法:借景抒情、虚实结合
```
通过本课的教学,希望学生不仅能读懂一首诗,更能读懂一种精神,一种对理想与人生的执着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