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文学的长河中,唐代无疑是最璀璨的一段时期之一。作为唐代杰出的诗人,白居易以其清新自然、通俗易懂的诗风闻名于世。他的作品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真实面貌,还蕴含着深刻的人文关怀与哲理思考。今天,我们来一起品读白居易的经典之作《望月有感》,并对其内涵进行深入的剖析。
原文:
>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这首诗写于白居易晚年,当时正值安史之乱后的动荡岁月。全诗以“望月”为切入点,通过描写战乱之后兄弟离散的场景,抒发了诗人对故乡和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
赏析:
首联“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点明了时代背景和社会现状。安史之乱给百姓带来了深重灾难,“世业空”表明昔日的家业因战乱而毁于一旦;“弟兄羁旅各西东”则描绘出兄弟们被迫四处漂泊的悲凉景象。短短两句,便勾勒出一幅战争带来的家庭破碎图景。
颔联“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进一步深化主题。“田园寥落”体现了战后农村的凋敝,“骨肉流离”则突出了亲人之间被迫分离的痛苦。这两句通过对具体意象的刻画,将战乱对普通百姓生活的巨大冲击展现得淋漓尽致。
颈联“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运用比喻手法,将自己比作孤飞的大雁和随风飘荡的蓬草。这种形象化的表达方式,使得抽象的情感更加生动可感。尤其是“九秋蓬”这一意象,既表现了游子无依无靠的状态,又暗示了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无奈。
尾联“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则是全诗情感的高潮部分。诗人设想远方的兄弟姐妹也会在月下怀想彼此,尽管身处不同地方,但那份浓浓的乡愁却是相通的。这里的“五处同”并非实指人数,而是强调一种普遍性——无论相隔多远,人们在面对同一轮明月时,都会产生相似的情感共鸣。
综上所述,《望月有感》是一首充满人情味的抒情诗。它不仅记录了战乱年代的苦难生活,更传递了人类共同的情感体验——对于亲情的渴望与对和平生活的向往。白居易以细腻的笔触和真挚的感情打动人心,使这首诗成为流传千古的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