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时,我们常常会接触到一些经典的文言文篇章。其中,《梦溪笔谈》的作者沈括所著的《活板》就是一篇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文章。这篇文章详细描述了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过程及其应用,展现了中国古代科技的伟大成就。
原文如下:
庆历中,有布衣毕昇,又为活版。其法用胶泥刻字,薄如钱唇,每字为一印,火烧令坚。先设一铁板,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欲印,则以一铁范置铁板上,乃密布字印,满铁范为一板,持就火炀之;药稍熔,则以一平板按其面,则字平如砥。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若印数十百千本,则极为神速。常作二铁板,一板印刷,一板已自布字,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更互用之,瞬息可就。每一字皆有数印,如“之”、“也”等字,每字有二十余印,以备一板内有重复者。不用,则以纸帖之,每韵为一帖,木格贮之。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以草火烧,瞬息可成。不以木为之者,文理有疏密,沾水则高下不平,兼与药相粘,不可取;不若燔土,用讫再火令药熔,以手拂之,其印自落,殊不沾污。
译文:
北宋庆历年间,有个叫毕昇的平民百姓,他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他的方法是用胶泥刻字,字模的厚度像铜钱的边缘一样薄。每个字都制成一个独立的字模,然后用火烧使其坚硬。首先准备一块铁板,在上面铺一层混合了松脂、蜡和纸灰的材料。想要印刷时,把一个铁框放在铁板上,接着密集地排列字模,直到填满整个铁框成为一块印版。将这块印版靠近火加热,等到药物稍微融化后,用一块平整的木板按压其表面,这样字模就会变得平整如镜。如果只印刷两三本书籍,这种方法并不算简便;但如果印刷几十、几百甚至上千本书籍,那效率就非常高了。通常会制作两块铁板,一块用于印刷,另一块已经预先排好字模。当第一块铁板上的印刷完成后,第二块铁板上的字模也已经准备好,交替使用这两块铁板,可以迅速完成印刷工作。每一个字都有好几个字模,例如“之”、“也”等常用字,每个字都有二十多个字模,以便在一整块印版中遇到重复使用的字时能够灵活替换。如果不使用这些字模时,可以用纸条标记它们,并按照韵部分类存放于木格之中。对于那些平时没有准备好的生僻字,可以临时雕刻出来,用草点燃快速烧制,片刻之间就能完成。之所以不用木头来做字模,是因为木材纹理有疏密之分,遇水后会膨胀变形,不仅高低不平,还容易与药剂粘连,难以取出;而用泥土烧制的字模则不会出现这些问题,使用完毕后只需再次加热使药剂融化,用手轻轻擦拭,字模便会脱落,且不会弄脏。
阅读理解题:
1. 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答: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印刷效率,尤其是大量印刷书籍时的速度。
2. 文中提到的“药”指的是什么?
答:“药”在这里指的是用来固定字模的松脂、蜡等混合物。
3. 为什么毕昇选择用胶泥而不是木头来制作字模?
答:毕昇选择用胶泥而不是木头来制作字模的原因是木头遇水后会膨胀变形,影响印刷质量,而胶泥则不会出现这种情况。
4. 活字印刷术的优势体现在哪些方面?
答:活字印刷术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可以多次重复使用字模;二是可以根据需要灵活调整字模的位置;三是适合大规模生产,大大提高了印刷效率。
5. 这篇文章反映了古代中国人的智慧,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这篇文章充分展示了古代中国人非凡的智慧和创造力。他们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探索,成功地解决了传统雕版印刷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发明了更加高效便捷的活字印刷术。这种技术不仅极大地推动了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也为后来的世界文明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我们应该继承并发扬这种勇于创新的精神,为社会的进步作出自己的贡献。